《紐約時報》:德國製造與中國速度
編譯|楊玉科
編輯|葛幫寧
出品|幫寧工作室(gbngzs)
幾十年來,“德國製造”一詞象徵着尖端的汽車技術和設計,象徵着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的榮光。但現在,德國汽車製造商在生產電動汽車的全球競賽中落後了,一些行業高管開始用一個新的流行語,來形容他們需要多久才能趕上“中國速度”。
是的,“中國速度”這個詞直接反映了中國汽車工業迅速轉變爲電池動力領域的主宰者。2023年9月4日,這種速度在慕尼黑舉行的歐洲最大車展上得到展示——來自中國的新來者們搶盡了風頭。
取代大衆汽車集團,成爲中國最暢銷品牌的汽車製造商比亞迪,推出了一款時尚的新轎車和一款運動型多功能車,贏得了擁擠人羣的掌聲。
“我認爲,歐洲人只是對中國汽車在歐洲的表現感到震驚和好奇。”總部位於柏林的電動汽車市場獨立分析師馬蒂亞斯·施密特(Matthias Schmidt)說。
這場車展舉行之際,正值歐洲最大的德國汽車工業,乃至更廣泛的德國經濟,處於一個不穩定的時期。德國汽車製造商曾經是德國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如今卻成爲拖累。6月,德國汽車工業產量與上月相比下降3.5%,德國整體工業生產下降1.5%。
低迷不僅波及汽車製造商。受能源和原材料高成本拖累,德國經濟產出正陷入停滯。能源和原材料成本高企源於俄烏戰爭帶來的持續影響。
包括大衆汽車集團和化工巨頭巴斯夫在內的知名德國公司,要麼推遲擴張計劃,要麼宣佈將在中國和北美等具有誘人激勵措施的國家和地區建廠。
此外,持續的高通脹正在侵蝕德國人的購買力,還一度助長消費者和企業的悲觀情緒。
德國經濟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陷入衰退後,4-6月增長基本持平。德國央行(Bundesbank)上週預計,經濟產出“在2023年第三季度或多或少會再次停滯”。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重點研究的8個發達經濟體中,德國是唯一一個預計今年經濟會萎縮的經濟體。這讓一些經濟學家不由得回想起1990年代末的情景,彼時由於創紀錄的高失業率和東德與西德統一的成本,經濟學家們稱德國是歐洲的“病夫”。
柏林政府急於做出迴應。上週,政府批准了一項爲期4年的320億歐元(摺合近350億美元)企業減稅計劃,以幫助恢復生產。
德國政府還提議減少德國堆積如山的企業文書工作,例如接受官方文件的電子版,而不是紙質版,試圖將其拽入數字時代。最近一項針對500家公司的調查顯示,傳真機仍是最安全常用的通訊方式。
相比之下,成立於2019年的中國豪華汽車製造商——高合汽車,正在生產第三款科技含量高的電動汽車,車門一按按鈕就能滑動打開,門內外的燈光可以閃爍和變色。這些車目前在德國和挪威銷售,起價10.5萬歐元(摺合11.3萬美元),並在車展上展出。
高合汽車首席技術官馬克·斯坦頓(Mark Stanton)說,他們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生產汽車,與其與衆不同的汽車業務經營方式有關。“對失敗的恐懼是巨大的,這種心態會成爲日常工作過程中的障礙,而我們完全消除了這一點。”
令德國企業擔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能源價格居高不下。
幾十年來,德國一直以其穩定的電力供應而自豪,電力供應使鋼鐵和汽車工廠保持運轉。但電力保障是通過管道從俄羅斯運來的天然氣,俄烏戰爭之後,德國人拒絕考慮其他供應商。
一年前,莫斯科停止向德國供應天然氣,此後,德國天然氣價格上漲兩倍多,迫使許多公司縮減產量。儘管目前價格有所下降,但仍是2021年價格的近兩倍。
一項針對企業的年度調查顯示,這種衝擊讓化工等需要大量能源的企業失去了長期規劃的安全感。這項由德國工商會(Germa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進行的研究發現,人們對政府能源政策的信心處於10多年來的最低點。
該組織副總經理阿希姆·德克斯(Achim Dercks)表示:“在經歷去年年底的能源價格衝擊和不溫不火的冬季之後,企業對未來發展深感擔憂。”
這種擔憂導致許多德國工業企業重新考慮之前規劃的投資。今年早些時候,大衆汽車集團決定放棄在德國建立第二家電池工廠的計劃。
大衆汽車集團已經在沃爾夫斯堡總部附近的薩爾茨吉特(Salzgitter)和西班牙瓦倫西亞(Valencia)建造一家電池廠。今年春天,大衆汽車集團宣佈,它已經選擇安大略省作爲在歐洲以外的第一家電池工廠廠址,主要是受到利潤豐厚的激勵措施和工業電力價格比德國便宜約三分之一的吸引。
大衆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Oliver Blume)在接受德國公共廣播公司ZDF採訪時表示,每千瓦時能源價格只要降低1美分,就能在電動汽車電池生產方面帶來每年高達1億歐元的成本差異。
“如果我們對比一下目前在北美或世界其他地區所給出的條件,就會發現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奧博穆說。
大衆汽車集團並不是唯一一家將目光投向海外擴大電動汽車產能的公司。今年早些時候,總部位於慕尼黑的寶馬集團宣佈,將在墨西哥投資8億歐元,生產高壓電池和新的純電動車型。這些車型預計將於2025年在其匈牙利工廠投產。
在中國市場,德國汽車製造商未能滿足對電池驅動汽車日益增長的需求,留下了一個真空地帶。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商迅速採取行動填補這一空白,生產出價格合理且有吸引力的電動汽車。這些汽車正在佔領中國市場。
大衆汽車集團正在採取措施提高在中國的地位。2023年8月,這家老牌德國汽車製造商宣佈投資7億美元,收購中國電動汽車初創企業小鵬汽車近5%的股份,以幫助迎合中國市場的需求。
但現在,中國汽車製造商把目光投向歐洲——那裡將在12年內禁止新燃油汽車銷售。
在9月4日的慕尼黑車展上,傳統的德國汽車製造商提出未來幾年擴大純電動汽車生產的計劃,但來自中國的製造商則展示了他們將向歐洲市場推出的新車型。
“歐洲是比亞迪的一個戰略市場。”比亞迪歐洲總裁Michael Shu透露,上個月,比亞迪成爲世界上第一家交付5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製造商。
德國杜伊斯堡汽車研究中心(Center Automotive Research)主任費迪南德·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將慕尼黑車展描述爲一個“轉折點”。頗有意味的是,這個詞也是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俄烏戰爭後,宣佈德國外交政策轉變時使用的術語。
“這是一個轉折點,歐洲將成爲中國電動汽車的一個吸引力市場。”杜登霍夫說,可以肯定的是,競爭將更加激烈。
(本文部分內容綜合The New York Times報道,題圖來源Car Magazine,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