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電評估難產 太陽能3年翻倍難
今年爲止太陽光電最終設置量,想在3年內翻倍成長,幾乎是「不可能任務」。圖爲「彰濱雙綠能」太陽光電場暨風力發電場。(臺電提供)
政府太陽光電目標與實際達成數
今年爲止太陽光電最終設置量僅達10GW,爲2025年執政黨光電藍圖總量20GW的一半,想達標,僅剩3年裝置量得要翻倍成長,幾乎是在上演一出「不可能任務」。不管是太陽能業者或政府,都寄希望於「漁電共生」、「農電共生」等現成土地一地兩用,卻得面臨排擠漁民農民權益、破壞農地的質疑挑戰,並非易事。
當初設定太陽能要達20GW,土地得要2萬5000公頃,就被質疑是高難度,果不其然,光電在土地整合上始終是最困難所在。
光電連年無法達標,爲了面子,執政黨勢必在未來3年力拚地面型光電,不僅是規畫4GW、1萬公頃漁塭的漁電共生專區,可能也會想瞄準80萬公頃的農地釋放,來超前進度。
但是漁電共生、農電共生等「一地兩用」案場,一直都有環境生態衝擊與破壞農地質疑,經濟部2021年才因此制定「環社檢(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希望以案場的事先評估縮短爭議時間。
只是農電共生,到底會不會影響農作物生長,以及是否可發展「進口替代」,種植小麥、黃豆,發電兼解決依賴糧食進口問題,這些衝擊與效益,至今都欠缺政府提出有公信力的評估。
另外,根本要解決光電土地問題,也需要更細緻的「事前溝通」,否則地方民衆、環團抗爭層出不窮,一樣窒礙難行。政府想要2025年光電總目標不跳票,這些農業評估、事前溝通機制,要趕快加把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