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髒手黑歷史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北農)26日改選董監事,農委會失去北農控制權,其推舉的董事與青果合作社當選之2席董事全數竟退席抗議,導致之後討論人事案的臨時董事會流會,農委會還痛批臺北市政府「霸道作風」嚴重傷害公司之正當治理。但其實,農委會干預農業組織的劣跡斑斑,纔是真正的霸道作風。
農業組織長期以來政治傾向偏向國民黨,所以成爲民進黨的眼中釘。綠營二次執政後遂處心積慮介入其運作,農委會過去使用的手段包括:
一、農田水利會模式。農業水利管理制度由來已久,主要都是由用水的農民自治管理,由水利會的會員自行調配水源。因水利會對選舉有相當的影響力,民進黨執政後強行修法,於2020年10月1日改製爲公務機關,將水利會資產收歸國有,直接任命各地處長,成爲其酬庸工具,使得水利建設與水權調度大不如前。
二、《農會法》模式。2022年農委會提出《農會法》修正草案,打算由中央主管機關指派10至12位「專業理事」擔任中華民國農會理事會之理事,藉以插手全國農會。若通過立法,將進一步將手伸進各地農會及漁會,農業組織的自治機制將蕩然無存。所幸在輿論高度反對下,農委會才被迫刪除該提案。
三、補助要脅模式。嘗試《農會法》修法一途失敗後,農委會仍未放棄干預農業組織的企圖,改以龐大的農業資源,尤其是農業補助款,交換農會人事權。就有農會高層表示,農委會直接要求農會需提供1/3的理事名額。
四、前北農模式。在柯文哲任臺北市長期間,農委會主導北農,只要有關係,即使缺乏農產運銷專業亦可擔任要職,例如由44歲的「250萬實習生」吳音寧任總經理、37歲的陳平軒空降爲北農副總,硬塞新潮流系的翁震炘擔任總經理,種種荒唐行徑讓公司治理精神蕩然無存。
根據北農公佈的股權結構,農委會與臺北市政府均爲22.76%、青果合作社9.48%、各級農會24.8%、農產品販售商及其他20.19%。農委會加上其控制的青果合作社已擁有32.24%股權,本屆北農改選原本被認爲是一場勢均力敵的選戰,結果販運商倒戈,足見農委會的作法與北農的經營已引發民股的高度不滿。
恣意妄行的農委會不知檢討,還誣指北市府企圖全數包攬常董之席次是霸道作風。但從北農的董事會選舉正可看清,誰纔是漠視農民與消費者權益的政治操作者?(作者爲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