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肝”或會產生奇效?音樂超越語言和文化 | 神經週週發 Vol.99
我一怒之下曾經……
關鍵詞:負面情緒 挑戰性任務解決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350
隨着心理學的普及,“情緒穩定”似乎成爲了成年人應該具備的優良品質。大家都被教導要冷靜,不要生氣,因爲負面情緒會讓我們失去理智,無法解決問題。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負面情緒其實也可能是我們的朋友呢?
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並非無用之物,而是在進化中形成的一種生存本能,有助於改善我們的生存和生活條件。比如,當我們感到悲傷時,我們可能會去尋求幫助或支持,而當我們感到憤怒時,我們可能會產生強大的動力,努力克服困難。所以,不論是積極的情緒還是消極的情緒,它們都是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提醒我們需要採取適當的行動。
就像我們在電影和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那樣,男女主會因爲種種的遭遇,產生極度的憤怒,從而變得更加強大。而一項研究也證明了將憤怒轉化爲動力這個觀點是有科學依據的。憤怒確實可以成爲實現具有挑戰性目標的強大動力,而且通常會更容易取得成功。
- Micro One -
爲了更好地理解憤怒在實現目標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涉及1000多名被試的實驗。在每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引發被試產生憤怒、喜悅、慾望或悲傷的情緒狀態後,讓他們面對各種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這些目標或爲解決謎題,或爲在難易度極高的遊戲中獲得高分等。
結果表明,當面臨具有挑戰性的難題時,相對於中性情緒,憤怒情緒會使被試產生更強的動力來實現目標:他們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反應更快,甚至更容易採取作弊的方式來實現目標。並且,憤怒的激勵效果似乎只出現在更具有挑戰性的目標。當目標較容易實現的時候,憤怒情緒沒有明顯的激勵效果。
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憤怒的激勵作用似乎與被試對自身情緒的體驗無關。也就是說,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利用怒氣來實現目標,都會對結果產生積極影響。
所以,情緒穩定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敏感地察覺情緒,並且善於利用負面情緒,可能纔是更明智的選擇。當你感到毫無動力完成一些困難的事時,不妨試試怒肝作業、怒肝論文、怒肝報告等等,沒準就真的有用呢。
音樂,超越語言和文化
關鍵詞:音樂理解 跨文化
https://doi.org/10.1073/pnas.2218593120
音樂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文化的表達、傳承和交流的重要媒介。不過,在不同文化、地區和社會羣體中,音樂的表現形式和風格都有顯著的區別。音樂同樣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文化中,人們都會創造音樂,將情感和思想通過聲音傳達出去。
那麼,音樂是否擁有跨越文化的力量呢?爲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從世界各地招募了來自49個國家的被試,並發現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可以普遍識別某些特定的音樂主題。
在這項研究中,被試多達5000餘人,其中5516名被試來自工業化國家,母語爲28種不同語言;116名被試來自小規模社會,母語並非英語。這裡的小規模社會指受全球化的影響較小、生活相對更獨立的羣體,因此,他們更少受到互聯網的影響,音樂形式也多以本土的傳統音樂爲主。與以往只集中探討一種語言的實驗不同,這項實驗測試了31種不同語言,從而更全面的測試了歌曲是否可以被跨文化理解。
被試需要在聽到14秒帶非母語歌詞的音樂後,針對以下四種曲風進行評分:搖籃曲、舞曲、情歌、治癒歌曲。結果顯示,不管是來自工業化社會還是小規模社會的被試,都能夠準確猜出除情歌以外的音樂主題。其中,人們可以更好地識別舞曲和搖籃曲,其次是治癒歌曲。這表明在某種程度上,音樂可以普遍地被不同文化的人羣所理解。
- Ausin -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當被試聽到來自相似文化的外語歌時,語言或文化線索是否可以幫助他們更準確地猜出歌曲主題。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被試的母語與歌曲在語言和地理上的接近程度,在理解歌曲方面只起到了很微小的作用。這再次證明了無論文化接近與否,音樂的某種普遍特徵可以被跨文化理解。
那麼,這種通用的音樂特徵究竟是什麼呢?從準確度最高的舞曲和搖籃曲來看,研究人員猜測:音樂的理解可能是由普遍的心理現象所支撐。如同語言一樣,音樂可以在特定情境中傳遞信息或情感,比如慶祝盛典或安慰哭泣的嬰兒。此外,這兩種曲風通常都包含了重複的音樂旋律或節奏,從而被容易被跨文化人羣所理解。
另一方面,不管是來自工業化社會還是小規模社會的人們,都無法正確識別情歌。雖然乍看之下令人感到驚訝,但在某種程度來說卻又十分合理。愛情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情感,情歌所表達的情緒及其音樂形式會更加多樣化,從而更難以在陌生語言中理解。
這項研究揭示了音樂同時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舞曲和搖籃曲等基本音樂類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似乎都能找到共鳴。而以情歌爲代表的音樂主題,反映了人類生活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使得音樂豐富多彩又有所不同。普遍性使得音樂跨越文化邊界,成爲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多樣性則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形式,使其更加具有深度和廣度。因此,音樂既是全球性的共同情感表達方式,也是多元文化的鮮明標誌,無論何時何地,音樂都在豐富着我們的生活。
夢和夢魘,
是演化的必要過程?
關鍵詞:夢 夢魘 演化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3-43319-z
我們爲什麼會做夢?夢境是一種複雜的體驗,它可以承載各種情感,有時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擬我們的現實生活。然而,夢的具體功能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演化心理學家認爲,夢的功能在於模擬真實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情境,幫助我們預設如何應對這些情況。其中,威脅刺激理論(threat simulation theory)認爲人類做夢,尤其是噩夢,是在虛擬世界中學習如何應對危險情況的一種預演,爲我們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並有助於調節我們的負面情緒。
一項新研究在此觀點下展開。研究人員推測,在更常面臨生存風險(傳染病或捕食等)的小規模社會中,夢境的適應性功能可能更爲明顯。
爲了驗證這個觀點,研究人員比較了37名來自兩個小規模社會的人羣的夢境,和197名來自現代化社會人羣的夢境,其中兩個小規模社會以狩獵採集爲主要生活方式。而現代社會的人羣中包括了健康人羣,和患有夢魘症或社交恐懼症的臨牀人羣。
- Angelina Bambina -
結果顯示,相比於現代社會人羣,生活在小規模社會人羣的夢境具有高威脅水平、低焦慮和低負面情緒的特點。這些夢通常以生命受到威脅的情境開始,但最終會成功應對威脅。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其中一個小規模羣體的夢境中,內容表現出明顯的社會導向性——在夢中,他們依靠同伴的幫助克服險境,這或許側面揭示了來自親朋好友的支持,有助於緩解噩夢所帶來的負面情緒。
然而,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患有夢魘症的臨牀人羣的夢境更爲複雜。他們的夢境中充滿了強烈的負面情感,包括爭吵、失去愛人等,但卻沒有情感上的解決方案。這或許源於這些臨牀患者在夢中體驗到的高度焦慮和恐懼,使他們無法在夢中找到情感的出口。
綜合來看,這項研究通過跨文化對比,展示了夢境在人類演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真實生活中的危險。或許噩夢的可怕之處在於,夢醒之前我們無法成功逃脫,也無法學習到面對險境的對策,只是無盡的恐懼。然而,這項研究並不能確定夢境與清醒狀態之間的因果關係,也無法確定夢境是否確實能夠有效地促進我們的情緒調節。或許在未來,我們可以通過比較清醒狀態時的心理狀態,更深入地探究夢的演化意義。
大語言模型模擬的,
是大腦還是心智?
關鍵詞:大語言模型 模擬
https://doi.org/10.1016/j.tics.2023.08.006
大語言模型(LLMs)是一種深度學習系統,用於處理語言。人們向LLMs輸入大量語言文本,通過語言建模,LLMs會自行學習句子結構,來預測句子或段落中的下一個單詞。如今,LLMs已經在生成語法和其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同時也引發了有關人工智能倫理和道德的深入討論。
那麼從心理學角度,我們如何理解LLMs?LLMs是否以與人類語言處理方式類似的方式處理語言?利用語言學理論,我們是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和生物智能之間的關係?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回歸到最基礎的問題:大語言模型究竟是在模擬什麼?
在《細胞》的一篇專家論壇中,認知心理學家Idan Blank將這個問題總結成3個不同觀點。
- Fantastic Studio -
第一種觀點認爲,LLMs是在模擬大腦的機制性和抽象的神經過程。在這種觀點下,LLMs實現了符號計算(symbolic algorithm),側重於用符號與邏輯表示“思考”。這種情況就像我們使用符號(顏色、形狀、種類)來描述蘋果:“一種水果”“顏色可能爲紅色或者青綠色”,或者“形狀爲圓形”。因此,這種觀點認爲LLMs實際上實例化了語言學中假設的符號數據結構,運用表象系統(representational system),模擬了系統中具有組合型的語法(syntax)和語義(semantics)。
第二種觀點爲,LLMs使用分佈式、亞符號的數據結構(subsymbolic algorithm),模擬的是人類心智的表示層面。與符號化的“思想”相反,亞符號計算在於讓最終結果“表現”得智能,而其中的算法與參數會通過學習自行涌現出來。因此,這種觀點質疑了(心理)語言學理論,認爲如果這些理論與LLMs的內部機制不相容,那麼它們就缺乏心理現實性。這種觀點關注LLMs中語言知識是如何出現的,以及如何使它們的出現更加類似大腦中所發生的。
第三種觀點則嘗試將以上兩種觀點結合起來。它認爲,LLMs確實實現了符號結構,但這些結構與(心理)語言學家假設的人類語言模型不同。另一個可能性是,LLMs雖然沒有運行符號程序,但它們通過分佈式動態接近了符號計算。也就是說,這種觀點描述了(心理)語言學理論和非符號思維之間的關係。
總結來說,這些不同的觀點反映了心理語言學中長期存在的關於語言表示形式的爭論。而LLMs作爲語言學理論的計算實例,可能成爲回答古老問題的新工具。未來的研究應該先明確基礎問題,在理論上更加紮實後,再深入研究開發LLMs。同樣,透過研究LLMs的原理,我們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語言系統的奧秘。
瞳孔大小能自主控制,
它還能調節情緒?
關鍵詞:瞳孔變化 情緒調節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3-01729-z
我們通常認爲,瞳孔的變化是自主神經的反應,受光線和情緒等因素影響。當環境變亮時,瞳孔縮小;環境變暗時,瞳孔擴大。當我們緊張、焦慮甚至恐慌時,瞳孔會擴大,而在平靜下來時,瞳孔會收縮。
因此,我們會說,眼睛就像一臺情緒的“測謊儀”,揭示了我們對外界刺激最真實的反應。但是,一項最新研究挑戰了這種傳統看法,證明了我們原來不僅可以自主調節瞳孔大小,還可以通過控制瞳孔大小調節情緒。
爲了研究人們是否可以自主控制瞳孔,研究人員首先進行了爲期3天的訓練,要求被試練習控制瞳孔大小。被試需要通過使用心理放鬆或激活技巧,比如專注呼吸和想象充滿壓力或威脅的情境,來學習收縮和擴大瞳孔。訓練過程中,一半被試會在屏幕上看到即時的生物反饋(biofeedback):圓圈縮小表示瞳孔正在收縮;圓圈擴大表示瞳孔正在擴大。對照組則接受虛假的反饋或僅專注於心理技巧。
- Fre M -
經過3天的訓練後,兩組被試都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瞳孔大小,特別是擴大瞳孔(興奮狀態)。然而,只有反饋組在3天后成功地掌握了瞳孔縮小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訓練結束最後進行的“無反饋測試”中,只有反饋組成功地保持了對瞳孔的控制。這表明生物反饋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掌握瞳孔的控制技巧。
進一步的研究則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揭示了自主調控瞳孔大小與調節大腦興奮狀態的腦核活動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腦幹中的藍斑核(locus coeruleus)顯示出與瞳孔控制相關的顯著活動。與此同時,被試的心率表現也受到瞳孔控制的影響,尤其是可以更好控制瞳孔大小的個體,其心跳變化會比對照組的心跳變化更加明顯。
在最後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檢驗了自主瞳孔調節是否會在行爲上產生影響。行爲結果同樣受到瞳孔調節影響:當瞳孔縮小(冷靜狀態)時,反應速度更快,證明了瞳孔控制對提高行爲表現產生了積極作用。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從神經、生理和行爲上證明,來自瞳孔的生物反饋方法可以影響大腦的興奮狀態。“瞳孔掌控術”可以顯著調節負責掌控興奮狀態的藍斑核,並影響心率和行爲表現。
動動瞳孔大小這種技能看起來平平無奇,但這其實揭示了我們可以通過生物反饋方法來更好的感知、掌控自己的身體。更重要的是,藍斑的功能異常被認爲與抑鬱症和焦慮等精神疾病有關。因此,這一發現還爲臨牀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未來,我們或許可以利用這一技術來改善心理健康,通過主動調節瞳孔大小來調控情緒。那麼,試試看,你可以控制瞳孔大小嗎?
作者:小方不方 | 編輯:絨球兔紙
封面:Ausin | 排版:絨球兔紙
微信又改版了,不是常讀或星標的公衆號,圖文推送不再顯示封面啦。爲獲得更好的體驗,以及不錯過任何一條精美推送,跪求喜歡我們的小夥伴標一個“星標”,這樣才能及時收到我們的優質內容。如有轉載需要,可直接快捷轉載;或在後臺回覆“轉載”,添加bot微信即可,但暫不支持轉載到微信外其他平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