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碳交易制度成熟 亞洲各國緊追
淨零碳排概念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全球佈局碳交易概況
德國
歐洲能源交易所(EEX)是2002年萊比錫能源交易所與法蘭克福歐洲能源交易所合併而來,主要碳交易業務包括政府排放額度拍賣及衍生性碳商品,旗下共22國260個交易會員,是歐洲最大能源交易所。由於EEX是目前唯一具備歐盟排放額度拍賣經驗的碳交易所,交易量與交易價格資訊度透明高,成爲全歐洲碳交易市場資訊最主要參考依據。
挪威
北歐電力交易所(Nord Pool)於1993年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設立,是全球第一個進行碳配額交易之交易所,於2005年2月開始進行交易。挪威政府於1997年通過「挪威證券交易法」,規範大宗商品衍生性金融商品爲金融工具,並於2000年通過「挪威證券交易所法」,規定交易商品衍生性商品之機構可以用交易所型態經營。
英國
英國政府於2023年7月宣佈將改革英國碳排放交易機制(UK ETS),對選定的高能源產業施行更嚴格的排放上限,以加大實踐未來脫碳計劃的力度。政府也提供國內企業比預期更多的碳排放配額,以降低企業處理污染排放的成本。此一變化預料將抑制英國電價,導致英國電價低於歐洲大陸,或許有助於吸引外來投資,並有助於抑制通貨膨脹。
美國
美國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碳交易制度,碳定價機制屬於地方政府層級,有各州政府設立的區域型碳市場,但其實美國早在2003年就成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個自願減排碳交易市場的交易平臺,一度有400多個會員,被各界寄予厚望,但最後因缺乏法規的支持,交易冷清,最終在2010年結束營業。
新加坡
新加坡長期以來是原油、天然氣等許多商品的貿易首選地,於2019年推出碳稅,爲東南亞第一個設定碳價的國家,適用於所有溫室氣體年排放量2.5萬噸以上的企業,包括煉油業者和發電廠,企業2020年起可購買碳權,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爲5星元(3.65美元),並在2021年6月成立東南亞第一家碳交所,2023年6月推出碳權現貨交易平臺。
南韓
2015年開辦碳排放交易機制,爲東亞第一個全國強制遵循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涵蓋約74%碳排量,包括國內電力、工業等684家最大碳排者,根據生產水準和貿易密集度指標,免費分配配額,但至少10%配額須被標售。但2023年碳配額價格跌至新低,爲改善交易體系,當局宣佈要擴大該機制的參與範圍,並推出期貨商品,以提振市場的流動性。
日本
由東京證交所經營的第一個自願碳交易機制,已在2023年10月開始,目前188家企業、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能交易政府認證的碳權「J-Credit」。另外SBI控股公司已註冊登記,成爲可交易「J-Credit」、再生電力憑證及民間自願性碳權的交易所。日本預定2027年度設立碳排放交易機制的準則,2034年度開始標售發電產業的碳排配額。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2021年已推出碳排交易機制,由上海證交所營運,瞄準每年共排放4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2,200家發電廠,預定最快2024年初擴大碳市場範圍,從發電領域擴及其他造成污染的部門。中國大陸已選定八個地區進行碳市場試點,與全國交易機制並行,涵蓋全國機制未包含的實體和產業,之後將併入全國機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