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發動關稅戰將嚴重惡化中歐經貿關係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張茉楠

歷史經驗表明,關稅戰不僅是一場經濟博弈,更是一場政治和外交的較量。經過近8個月反補貼調查,歐盟委員會於6月12日披露了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徵收的臨時關稅水平,擬在目前10%的關稅基礎上,徵收17.4%至38.1%不等的臨時反補貼稅。歐盟單方面對華髮起關稅戰將使中歐貿易關係嚴重惡化。

歐盟委員會表示,如無法與中方達成解決方案,加徵臨時關稅將於7月初生效,歐盟委員會將在11月之前實施最終關稅,爲期五年。根據歐盟公告,歐盟將對反補貼調查抽樣的三家企業——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分別加徵關稅17.4%、20%和38.1%的反補貼稅;對參與調查但未被抽樣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平均加徵21%的反補貼稅;未配合調查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將被加徵38.1%的反補貼稅,對於進口自中國的特斯拉汽車可能適用單獨稅率。

歐盟加徵臨時反補貼稅的目的十分明確,一是保護歐洲本土電動汽車市場;二是加速電動車本土化生產(根據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未來整車及供應鏈目標本土化率佔比超過50%)。這源於中國電動汽車近年來在全球市場的強勁增長。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522萬輛,首次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歐洲是中國出口電動汽車第一目的地。

分車企來看,2023年,上汽集團歐洲銷量33.0萬輛,吉利和比亞迪歐洲銷量均約2萬輛,佔其海外總銷量的比重稍低。榮鼎集團的研究顯示,上汽集團面臨歐盟所有電動汽車進口關稅中最高的進口關稅,以及歐盟有史以來徵收的第三高反補貼稅。由此可見,歐盟分級別加徵關稅的方式完全是對我頭部企業的精準打擊。

歐盟對華加徵高額臨時關稅將使中國出口歐洲電動汽車受阻。歐盟中國商會調研顯示,對大多數中國車企而言,歐方加徵10%以上關稅即爲高位區間,將使其對歐出口帶來直接負面影響。當前17.4%-38.1%的臨時關稅區間意味着嚴峻的市場準入障礙。

其實,歐盟對華打關稅戰早在意料之中。近年來,歐盟不斷加大產業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幹預色彩趨於強化,其實質是披着“產業政策”之皮,行使“戰略保護”之實。2021年,歐盟出臺的《開放、可持續和堅定自信的貿易政策》就表示,歐盟將堅定不移地使用貿易防禦工具,同時,歐盟也將改革競爭法,強調基於自身利益和價值觀調整對外經濟政策,加強經濟與安全在對外關係中的關聯度,這意味着歐盟未來的產業政策、競爭政策以及貿易政策將更趨保護主義色彩。而隨着中國電動汽車的強勢崛起,並對以汽車爲主要支柱產業的“歐洲製造”帶來衝擊,歐盟就在醞釀對歐洲汽車產業實施採取較爲嚴厲的措施來保護歐洲工業。

在關鍵大選年,歐洲政治生態風雲變幻,中歐合作面臨新挑戰。下一屆歐盟機構地緣政治意識或將持續強化,右翼勢力進一步上升,歐盟可能強化對華經濟安全策略,在加徵關稅、出口管制等方面加大對華施壓力度,中歐貿易摩擦將進一步加劇。

可以預見的是,加徵高額關稅是歐盟阻擊中國電動汽車的第一步,預計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競爭優勢還會採取更多政策工具。中國電動車企對歐投資也將面臨一系列歐盟法律法規規制的約束,包括近期歐盟出臺的《淨零工業法案》、《關鍵原材料法案》《新電池法》《外國補貼條例》,以及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其中《淨零工業法案》、《關鍵原材料法案》分別就清潔技術的歐盟本土化製造比例、特定關鍵原材料的對外依賴度等提出要求。

市場競爭力靠保護是保護不出來的。歐盟築起貿易壁壘只會令全球電動汽車更趨昂貴,拖拽全球向電動汽車轉變的步伐,衝擊並減損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同時,貿易戰也將改變全球貿易體系,擾亂全球電動汽車供應鏈,並影響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創新與合作。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