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反補貼終裁結果出爐 中汽協:加徵關稅不利於中歐汽車產業合作
本報記者 陳燕南 北京報道
歷時1年多的歐盟對華電動車反補貼調查迎來了終裁。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0月29日,歐盟委員會宣佈結束針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BEV)的反補貼調查,並決定對相關產品徵收爲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稅。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獲取的一份關於歐盟對華電動車反補貼文件中看到,歐盟認爲,現有證據表明,補貼的低價進口產品有可能大幅增加,這將對已經脆弱的歐盟產業構成迫在眉睫的傷害威脅。這種低價進口的激增,在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中獲得了巨大的市場份額。隨着歐盟市場向全面電氣化過渡,需要大量持續的投資,這將導致歐盟工業遭受嚴重的財務損失,這可能會迅速變得不可持續。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表示:“這一終裁結果不客觀,對中國汽車企業極其不公平,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表示不予認同、不可接受。此次反補貼調查是一起典型的披着合規外衣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爲。加徵關稅不僅違背自由貿易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也不利於中歐汽車產業合作和綠色低碳轉型。”
問及解決辦法,財經評論員譚浩俊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要繼續與歐盟商談,積極尋求新的解決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中國車企的損失。“我們注意到,儘管歐盟做出了終裁行爲,但是也沒有把商談的大門完全關上,而是留下了商談的空間。歐盟在公告中表示,歐盟將與中方繼續努力,尋找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替代方案,還對與企業單獨進行價格承諾談判持開放態度。也就是說,只要雙方都拿出誠意,還是有解決的新希望、新途徑、新方法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汽車在關稅生效前加大了對歐盟的出口量。海關數據顯示,今年9月,中國汽車品牌向歐盟27國出口了60517輛電動汽車,同比大增61%,這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水平。上一個出口高峰期還是在2023年10月(6.7萬輛),當時歐盟正式宣佈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
最高達35.3%稅率
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公告,調查認定中國電動汽車價值鏈受益於“不公平補貼”,對歐盟電動汽車生產商造成“經濟損害威脅”,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徵爲期5年的反補貼稅。
根據此次調查,被抽樣的中國出口生產商將被徵收不同幅度的反補貼稅:比亞迪將被徵收17.0%,吉利爲18.8%,而上汽集團則需支付高達35.3%的稅率。
歐委會單獨列出了未被抽樣但配合調查的公司名單,包括愛馳、江淮、華晨寶馬(包括生產寶馬MINI的光束汽車)、奇瑞、一汽、長安、東風、長城、零跑、金龍客車、蔚來、小鵬,它們均適用20.7%的反補貼稅,其他不合作的公司將被徵收35.3%的關稅。
針對歐委會當地時間10月29日公佈的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結果,商務部新聞發言人10月30日迴應稱,中方多次指出,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存在諸多不合理、不合規之處,是以“公平競爭”爲名行“不公平競爭”之實的保護主義做法。中方對裁決結果不認同、不接受,已就此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訴訟。中方將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商務部發言人表示,同時,中方也注意到,歐方表示將繼續與中方就價格承諾進行磋商。中方始終主張通過對話磋商解決貿易爭端,也一直在爲此做出最大努力。目前,雙方技術團隊正在進行新一階段磋商,希望歐方以建設性態度與中方共同推進,按照“務實、平衡”的原則,相互照顧核心關切,儘快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避免貿易摩擦升級。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表示:“中國汽車產業界堅決擁護和支持中國政府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開展訴訟,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希望中歐雙方從產業合作大局出發,繼續開展進一步對話磋商,共同維護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暢通,推動中歐汽車產業不斷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中國機電商會”)10月30日發文稱,歐委會並未在終裁公告中糾正之前的諸多錯誤認定,除程序上嚴重缺乏透明度外,並未從根本上解決背離規則和以往實踐進行抽樣帶來的底層代表性問題,也未對歐盟產業損害指標進行客觀分析,因果關係依然存在錯誤認定。歐委會對本案作出的不公正不合理不客觀的認定,嚴重違反了世貿組織和歐盟反補貼相關規則。
當地時間10月29日,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發表聲明稱,歐盟對自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全球自由貿易的倒退,對歐洲的繁榮、就業以及經濟增長都帶來負面影響。穆勒警告稱,此舉可能會加劇貿易衝突風險,並最終損害整個行業。
穆勒表示,貿易爭端應通過對話來解決。她呼籲政府採取措施,提升德國作爲生產和出口國的國際競爭力,推動市場多元化,鼓勵創新,以確保德國在全球舞臺上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穆勒坦言,徵收關稅將直接導致消費者購買汽車的成本上升,並可能阻礙電動汽車的推廣。她呼籲各方繼續保持談判的開放性,通過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對話,努力尋求消除額外關稅的解決方案。
價格承諾談判仍有分歧
那麼歐盟反補貼終裁結果出爐之後還有迴旋餘地嗎?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指出,此前有過在終裁結果出臺之後,再繼續通過談判達成價格承諾的先例,比如歐盟對華鑄件反傾銷案。“從價格承諾的角度來講,這意味着中方提高產品出口價格,雖然出口的數量可能因此減少,但可以避免被歐盟徵收反補貼稅。對歐方而言,歐盟內部汽車廠商面臨的競爭壓力會小一些,雙方通過這種方式各讓一步。”崔凡說。
據瞭解,在反傾銷中,價格承諾是指傾銷進口產品的出口經營者對外經貿部作出改變價格的承諾,出口的商品不得低於某一價格。這種承諾的目的是爲了避免反傾銷稅或反補貼稅。調查當局只有在初步確定傾銷和補貼的存在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之後,才能要求出口商作出這種提價承諾。
不過有接近中方談判技術團隊的人士稱,歐委會與中方價格承諾談判的分歧在於如何確定最低限價。
中國機電商會稱,終裁披露後,在12家電動汽車企業授權下,中國機電商會按照本案調查程序要求,於8月24日代表企業向歐委會提交價格承諾方案。自9月20日起的20余天中,中歐技術團隊在布魯塞爾進行了8輪密集磋商,付出了艱苦努力,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歐方始終未積極迴應涉及中歐業界的核心關切問題,雙方還存在重大分歧。目前,中歐雙方技術團隊正在進行新一階段磋商。
值得注意的是,在10月25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應約與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視頻會談,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進行專業、務實、坦誠、建設性的交流。雙方明確了繼續將價格承諾作爲本案的解決途徑,並對下一步磋商方向作出指導。
王文濤強調,下一階段價格承諾磋商應在相互照顧核心關切的基礎上,按照“務實、平衡”的原則進行磋商,兼顧協議效力和企業核心利益;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價格承諾執行和監管的雙邊溝通機制。
事實上,業內屢次有傳聞稱,在中歐磋商期間,有中國企業單獨向歐盟提出價格承諾。對此,商務部明確表示反對。商務部多次發表新聞發言人談話指出,單獨進行的價格承諾談判將動搖談判的基礎和互信,干擾雙方磋商,不利於推進磋商整體進程。
譚浩俊也對記者表示:“應嚴厲禁止汽車企業單獨與歐盟商談價格承諾問題,只能由商務部或汽車行業協會等統一與歐盟商談,否則對單獨行動的企業採取處罰措施。要知道,如果力量分散,讓歐盟各個擊破,就更加無法形成與歐盟談判的有效力量,會讓歐盟更加有恃無恐。因此,必須一致對外,共同應對歐盟的加稅行爲。”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多家車企人士也表示,要想揚帆出海,還是要實現與當地市場的合作共贏。“工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可能只在單一國家發展,而是會利用全球市場技術積累進行資源、技術、人才全球化配置,而汽車這種行業更是生而全球,優秀車企一定以長期戰略思維去經營品牌,去練就堅實的供應鏈整合能力、技術研發能力和品牌建設能力。”長城國際總裁史青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樣就不是單純的技術上的輸出,而是秉持着與當地各方分享利益、互利共贏的思維。”
“這次電動車貿易爭端不僅顯示了中國電動車巨大的競爭優勢,而且暴露了歐洲汽車工業轉型的滯後。歐洲汽車工業特別是新能源車工業要扭轉頹勢,需要與中國大規模合作。反之,中國電動車產業要鞏固歐洲市場,並開拓其他市場,也需要與歐洲汽車工業密切合作。最直接的途徑是相互直接投資,共同做大蛋糕,取代反補貼稅和貿易摩擦。”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及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原高級研究員何偉文表示。
(編輯:張碩 審覈: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