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徵反補貼稅,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10月4日,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假期的歡慶氣氛中,但在大洋彼岸,歐盟成員國代表投票通過了歐盟委員會提交的歐盟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終裁草案,這意味着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進口開徵高額稅收已成了事實。

今年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關於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中國有關部門從中做了大量工作,但並沒有改變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痛下殺手的決心。僅僅3個多月,歐盟最終通過反補貼案終裁草案,可見他們已經不願意等待了。

近些年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異軍突起,彎道超車,成功的改變了西方國家對中國汽車出口的優勢局面。近20年來中國在多個領域實現了反超,作爲燃油車豪車品牌的輸出國,如今面臨着電動汽車的巨大壓力,他們不心慌是不可能的。

這次要開徵的反補貼稅,各個企業稅率差異很大。具體來說,比亞迪、吉利、上汽的反補貼稅率分別爲17.0%、19.3%、36.3%,這個數字正好和他們在市場上的表現成正比。

從今年前半年的銷售數據上來看,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歐盟的前三大品牌分別爲沃爾沃、名爵、比亞迪。沃爾沃和名爵之前本身就是歐洲的汽車品牌,後來被吉利汽車和上汽收購後,又用電動汽車銷售到了他們品牌所在國。

這恰好說明,歐美的汽車工業已經逐漸沒落,他們賣出去的品牌在中國汽車廠商的手裡,通過脫胎換骨煥發了新春。而以比亞迪爲主的純國產品牌電動汽車,在歐盟的出口額正在逐步提高,歐盟正在把自己的汽車市場拱手相讓,中國是最大受益國。

所以歐盟寄希望於用高額的反補貼稅,來增加本土品牌的競爭力,但這樣的做法不僅有失公平,更改變不了現狀。在電動汽車行業,中國已經形成了很高的技術優勢,用徵稅的方式並不能縮小中歐之間的技術差距。

但歐盟一旦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徵稅,對國產汽車的影響還是巨大的。尤其是上汽的名爵和吉利的沃爾沃兩大品牌,其在歐盟15國的銷量已經遠超國內銷量。一旦失去了價格優勢,失去歐盟市場,等於丟了半壁江山。

而對於純國產品牌來說,歐盟的市場份額並不大,但上升勢頭較猛,比如比亞迪和小鵬,2024年在歐盟的銷量同比增長數倍,這次加徵稅收後,能否延續增長勢頭是一個極大考驗。而那些剛剛開拓歐盟市場的小衆品牌,可能因此放棄這一市場。

對於國產電動車來說,還要從提高自身優勢做起,用技術征服歐盟,繞開價格壁壘,纔是未來的發展之路。目前國產電動汽車主要對手就是特斯拉一個品牌,但要全面超越,還需要付出努力。

圍追堵截是西方國家干預自由貿易的慣用手段,只有擁有絕對的實力,才能無視這樣的“雙標”和霸王條款。該來的終歸會來,中國電動汽車被迫走上技術創新之路,靠價格優勢搶奪市場之路,未來會越來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