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7月新車銷量停滯

德國的電動車需求“拖後腿”,導致歐洲7月份汽車銷量停滯不前。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週四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歐洲新車註冊量僅小幅增長0.4%,達到103萬輛。該地區四大主要市場表現不一:意大利和西班牙均錄得小幅增長,而法國和德國市場則出現下滑。同時,電動汽車佔歐洲地區總銷量的13.6%,低於去年的14.5%。汽油車銷量同比下降8.4%,柴油車銷量同比下降11%。混合動力車是本月最大的贏家,註冊量增長了24%。

德國作爲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電動車需求大幅下滑37%,創下年度最大降幅,成爲拖累整體車市的主要原因。分析人士指出,歐洲各國政府相繼削減電動汽車補貼,以及德國經濟持續低迷,消費者購買力下降,是導致歐洲電動車市場遇冷的主要原因。

去年12月,德國突然終止了電動汽車補貼。然而,在該國持續的經濟下行趨勢下,補貼的減少也對消費者的支出造成了更大壓力。

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表示:“由於缺乏激勵措施和除首批採用者之外的消費者興趣,電動汽車註冊量的增長可能會繼續放緩。”JATO全球高級分析師費利佩·穆諾茲(Felipe Munoz)在談到歐洲電動汽車總銷量下降時表示,“(歐洲)電動汽車激勵措施和未來前景不明朗,繼續阻礙消費者考慮購買電動汽車。這些因素,加上電動汽車的低殘值,導致了7月份電動汽車銷量的下降”。

《愛爾蘭獨立報》稱,在德國和瑞典等國停止或削減補貼後,歐洲對電動汽車的需求正在降溫,不少製造商甚至推遲了開發電動汽車的計劃。比如大衆汽車集團計劃進一步削減成本,並關閉了比利時奧迪電動汽車工廠。

同樣面臨困境的還有Stellantis集團,公司淨收入在今年前6個月幾乎減半,其首席執行官對錶現不佳的品牌發出了嚴厲警告。

此外,梅賽德斯-奔馳集團也下調了今年的利潤率預測,並放緩了電動汽車轉型的步伐,稱“內燃機汽車的轉型將比預期花費更長的時間”。

在這一背景下,歐盟若仍然堅持提高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可能令歐洲的電動汽車市場需求進一步降溫。當地時間8月20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草案,對初定稅率進行調整:對比亞迪加徵17%反補貼稅,對吉利加徵19.3%,對上汽集團加徵36.3%,對其他合作公司加徵21.3%,對其他所有非合作公司加徵36.3%。

儘管歐盟聲稱,這些關稅旨在保護歐洲本土汽車產業,但最終可能適得其反,反而導致歐洲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成本進一步上升,使得歐洲電動車市場進一步降溫。

中歐汽車產業合作始於40年前,德國大衆率先與中國企業建立合資公司。40年來,歐中汽車產業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在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教授馬爾滕·施泰因布赫看來,中國是歐洲汽車品牌極其重要的銷售市場,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和大衆等歐洲車企都在中國設有工廠,並將大量產品返銷至歐洲等地,加徵關稅同樣會損害這些歐洲企業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海工廠銷往歐洲的特斯拉Model 3車型,同樣成爲了歐盟的徵收對象。彼時,特斯拉預計將被徵收21%的額外關稅。

儘管特斯拉在第一時間要求歐盟委員會進行單獨調查,但在7月,特斯拉仍上調了在法國、德國、意大利等歐盟國家的Model 3售價。根據官網價格顯示,Model 3在歐盟的上調幅度約1500歐元(約1.2萬元人民幣)。

業內人士表示,歐盟的單邊措施絕非解決方案,將傷害歐洲車企和消費者。在愛沙尼亞,聯合汽車等汽車經銷商普遍認爲,歐盟的這一決定不會對汽車銷售產生積極影響,只會導致電動汽車價格上漲,危害歐洲消費者的利益。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一些歐洲汽車製造商包括德國大衆在內均反對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措施,擔心這會引發貿易摩擦的升級,從長遠看可能會損害歐洲的汽車產業。歐洲新聞電視臺引述荷蘭國際集團(ING)的觀點認爲,加徵關稅將提高歐盟市場上電動汽車的價格,減緩歐盟實現零排放的進程。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