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是否能在美中爭霸下成為投資勝地?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蘇翰揚╱產業分析師
面對美中競爭力不斷提升,歐盟正在煩惱如何吸引外國投資。對歐盟而言,過度監管不僅使企業營運複雜化,還會造成商業壁壘,阻礙技術與市場的創新。究竟歐洲是否能在美中爭霸下成爲投資勝地?
歐盟面對美國企業競爭時仍顯得力不從心
面對美中科技與市場生產力壓境,歐盟正在泥淖中掙扎。由於與美國相比,歐盟的未來競爭力存在巨大差異,尤其是在技術創新方面,儘管擁有更多的人口和勞動力,歐盟在大型商業活動方面仍然落後,美國公司在軟體、電腦服務、製藥和生物技術等技術密集關鍵領域的支出始終超過歐洲同行;此外,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正在迅速迎頭趕上,大大削弱了歐盟在全球舞臺上的相對經濟和政治影響力。歐盟彌合這些差距的緊迫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迫,因歐盟巨大的投資缺口突顯美國在促進創新和經濟成長方面的系統性優勢。
事實上,歐盟監管的複雜性主要是由橫向政策中的法律碎片化造成的。不少歐盟研究機構指出,降低歐盟成員國在競爭政策、稅制(營業稅和增值稅)以及數位政策這三個關鍵跨部門的法規門檻,應能顯著改善單一市場內的商業環境,並提高歐盟對國內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在日益互聯和創新驅動的全球經濟中,對業務流程(例如基礎設施和員工)以及研發(R&D)的商業投資是維持和增強未來競爭力的基石。隨着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重塑全球市場,企業的創新能力對於保持相關性和抓住新機會變得至關重要。持續投資不僅可以促進產品和流程創新,還可以培養適應力和韌性的文化,這是駕馭不斷變化市場環境的關鍵品質。然而,美國和歐盟在商業和技術研發投資方面存在巨大差距。美國大型企業展現出積極主動的創新態度,爲商業研發活動分配大量資源,但歐盟企業卻遠遠落後,美國在商業研發和資本投資方面的相對吸引力變得更引人注目;截至2023年,歐盟人口約4.47億,勞動力約2.2億,而美國人口約3.33億,勞動力約1.7億。儘管歐盟人口和勞動力較多,但美國企業在研發支出方面始終超過歐洲同行。突顯出美國在企業創新和資本投資具明顯的「系統性」與「集中化」優勢。
根據調查,美國在2022年累計研發支出達5,270億歐元,大幅超過歐盟的2,190億歐元總額。舉例而言,美國企業在軟體和電腦服務領域投資1,780億歐元,在製藥和生物技術領域投資1,220億歐元,而歐盟企業僅分別投資140億歐元與370億歐元。此外,累計資本支出也突顯了這種差異。美國單一國家在2022年的資本支出總額爲3,810億歐元,而歐盟共27國在同年度的支出總額僅爲3,130億歐元。具體而言,與歐洲同業相比,美國的製藥、生技、軟體、ICT硬體和醫療保健等產業的研發強度明顯更高,這種差異突顯出美國公司更傾向於將更大比例的收入分配給研發活動。
歐盟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困境
外國直接投資的數據或許能看出部分現象:2010年至2022年歐盟外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流入數據顯示出顯著波動,其中2015年和2019年出現顯著峰值,分別達到6,580億美元和5,500億美元。然而,近年來卻出現了急劇下降,2020年FDI降至1,010億美元,2021年降至2,030億歐元,僅佔每年GDP的1%。此外,2022年淨撤資額爲2,060億歐元,相當於約1,000億歐元,佔GDP的1%。這種下降趨勢顯示投資不確定性、監管挑戰的增加。整體而言,歐盟作爲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下降。
更進一步觀察,除了歐洲央行爲控制通膨而提高利率進而導致融資成本上升,交易增加外;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加劇通膨壓力,並對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產生影響;再加上供應鏈因俄烏戰爭普遍中斷,導致投資者採取更謹慎的做法,等待更有利的條件。這些因素導致業者降低對歐盟投資的信心。
儘管歐盟有建立統一市場的計劃,但監管複雜性和法律碎片化往往阻礙投資,監管的不確定性帶來了專案潛在收入的風險,從而降低了專案的可行性、抑制投資、私營部門的參與和創新。相較之下,新興經濟體隨着經濟和技術能力的增強以及製造品質的提高,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大,這些國家正在實施改革,以簡化企業運作、減輕監管負擔並創造更有利的投資環境,從而轉移了外國投資人對歐盟的注意力。
歐盟在吸引投資者上仍有優勢之處
從地區別來看,亞洲企業仍持續增加對歐洲的投資。數據上,這些企業分別在2022年達到創紀錄的620億美元,以及在2023年達到582億美元的投資總額。
值得關注的是,亞洲企業對歐洲的兩項大額投資項目都集中在電池領域。其中之一是臺灣電池製造公司—輝能,計劃投資52億歐元在法國北部敦克爾克建造一座新電池工廠和研發中心;另一項則是印度企業—塔塔集團(TATA Group)投入約40億英鎊在英國建造一座年產能約40Gwh的電動車電池超級工廠。這項投資案預計將會爲歐洲創造約4,000個就業機會,並將成爲歐洲最大的電池製造基地之一。
與美國相比,歐盟在遏制全球保護主義浪潮、消除貿易壁壘方面較可以發揮作用。例如,雖然歐盟會針對特定產業(如電動車)徵收關稅,但其根本目標仍然是消除貿易壁壘,徵收關稅只是暫時性採取的手段。
歐盟若欲成爲投資勝地需要調整法規鬆緊度
隨着人工智慧(AI)日益成爲經濟和社會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歐盟必須注意其監管措施。有關人工智慧的數位政策應主要在迫切需要保護消費者權利或基本人權時制定。這需要對人工智慧的開發和採用採取平衡的方法,以確保人工智慧的創新既不會受到限制性法律的過度阻礙,也不會因未受限進而損害社會規範;鑑於人工智慧的發展快速,歐盟立法者可能需要先暫緩與人工智慧政策的相關立法,直到政策制定者已能確保人工智慧的監管措施可在促進創新和保護社會利益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此外,歐盟內許多人工智慧提供者對國家可能引入更爲嚴格的法規表示擔憂。這些提供者擔心此類法規可能會無意中提升全球最大人工智慧公司(主要位於美國和中國)的市場地位。這些較具規模的業者已經擁有大量資源,可以更輕鬆地承擔新法規帶來的成本和複雜性;相較之下,規模較小的業者則可能會無法負擔,從而抑制其在產業上的成長和創新潛力。因此,嚴厲的監管措施可能會造成人工智慧產業的競爭失衡,使歐盟企業(無論規模大小)越來越難以與全球市場上的其他國家抗衡。
在雲端產業上的措施或許有相似議題。成功的雲端政策包括刺激歐盟採用跨境雲端整合的策略,以及投資更多研發雲端技術的經費。歐盟政策制定者應採取動態視角,而不是專注於靜態的市佔率數字。並且,應奉行優先考慮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政策,而不是僅僅尋求趕上現有技術的政策;雲端服務和更廣泛的網路市場因應人工智慧的加入正在經歷快速變化。面對未來雲端產業的措施應提倡促進競爭、推動技術進步和實現互通性的政策。藉由擬定正確的法規鬆緊度以提升數位競爭力是歐盟目前在增加吸引國內外投資者上可着眼之處。
歐盟爲強化數位競爭力,正積極平衡對應的監管措施以促進數位產業的創新和成長。當認知到擬定正確的數位政策是跨部門進步至關重要的關鍵橫向策略後,重新考慮是否調整過於嚴格的資料保護標準,促進以創新採用爲中心的數位市場,以及積極參與全球數位一體化(特別是與美國的數位整合)等積極作爲,以實現減少跨境障礙和降低監管成本來達成吸引國內外投資者的最終目的。
同時仍須考量,鬆綁法規約束以確保數據能在全球自由流動與不影響需要保護消費者和基本人權基礎法規之間不得牴觸的平衡。透過增加投資經費鼓勵先進的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技術融合至各種應用,包括擬定適合且更具便利性的數位政策與社會服務,將有助於歐盟推動數位技術進步並建立具有競爭力、得以吸引國內外投資者青睞的歐洲經濟體。
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盧頎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2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