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海龍屯

方洪羽

貴州遵義有一個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那便是海龍屯。上世紀70年代末,這座遺址從埋沒中被“重新發現”,2015年,作爲中國三大土司遺址之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海龍屯地處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北段,雄踞在黔北著名要塞婁山關以南的龍巖山上,有“飛鳥騰猿,不能逾者”之險。據傳修建屯堡之前,並沒有通往龍巖山頂的路。修建之時,人們選擇在龍巖山東南面鬆巖坡的山體基岩上鑿出一道道臺階,纔有了一條可以攀升至龍巖山頂的登屯古道。其道曲折呈“之”字形,地勢可謂險絕。

城堡用大青石壘築,屯前設六關,屯後有三關,各關之間護牆相連,隨山勢綿延十餘里。從山腳仰望,氣勢磅礴的城牆、關隘在蒼翠的山間時隱時現。從空中俯瞰,雲霧繚繞中隱約可見一座山巔石城懸浮在懸崖峭壁之上,一條登屯古道猶如龍盤蛇繞,從山腳向屯頂盤旋而上,蔚爲壯觀。

自登屯入口向上約百米,我們來到東面山腰南側的銅柱關。從如今的旅遊棧道扶梯而上,再走不過百餘步,就來到一處開闊平地。此處可以俯視溝谷,蜿蜒厚實的城牆從這裡一直修到與其互爲掎角、相背而立的鐵柱關。兩關之間構成了海龍屯的第一道防線,寓意爲“銅牆鐵壁,堅不可摧”。一路向上,關隘漸漸多了起來。每過一道關隘,你都能感受到它的宏偉氣勢和滄桑。試着攀爬“三十六步天梯”。遠遠地看,還以爲僅是一個普通的石梯,走近些才發現,它嵌在陡峭的山樑上,每一步梯級高度達五十多釐米,寬度二百八十釐米左右,步跨約一百五十釐米。即便是一個身強力壯之人,也需手腳並用攀爬前行。我剛從第一步階梯攀爬到第二步時,就感覺雙手無處攀附,雙腳在溼滑傾斜的青石上無法找到着力點,越想向上攀爬就越向下滑,折騰到第三步階梯,已氣喘吁吁、四肢發軟,只能仰頭望梯止步,改從遊道而上。

進入一條三百來米長的“夾溝”式通道,這便是飛虎大道。到達此處,已是大汗淋漓,一陣山風從通道吹過,夾雜着草木的清香,讓人疲累頓消。偶有被驚飛的鳥兒撲棱棱從林中起飛,化成一幅有動有靜的優雅畫卷。這是一條半山腰開鑿出來的軍事通道,兩側以天然高山爲屏障,最寬處達三四米,最窄處僅一米左右,當時主要作連接飛虎、飛龍兩關棧道和藏兵之用。

穿過飛龍關,視野豁然開朗。經過一段相對平緩的小道,便來到位於屯上緩坡溝谷地帶的朝天關了。朝天關看起來比之前的那些關隘要宏大得多,是所有關隘中保存最完好的。這裡南接飛鳳關,北望飛龍關,視野極其開闊,上山之路可盡收眼底。攀登至屯頂,風力漸大,天空開始漸漸低沉。放眼山野,極目遠眺,可見東面幾公里外的養馬城,還能識別東北方向二十公里開外巍峨的婁山關。此時,夕陽正待西下,蒼茫大地殘陽如血,映紅了天際。

海龍屯遺址曾深埋於歷史的塵埃之中,後來被考古人員一鏟一鍬清理出來。我們從古道南面直下,徐徐山風在耳畔輕輕呢喃,彷彿在細細講述遺址被發現與發掘的過程。歷史的遺韻瀰漫在一塊塊長滿青苔的石階上,浸潤在整個承載着厚重歷史的遺址中,默默等待人們的翻閱。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1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