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質不跑量 不斷挑戰限制

靠,不跑就素粉阿雜:二十四位市民跑者的汗水與夢想(時報出版)

在教育界及企業界享有盛名的「策略管理大師」李吉仁教授,曾任臺大EMBA執行長及臺大管理學院副院長,在EMBA與耕跑團的外號又叫「大仁哥」。

自二○二○年退休後,疫情之前因緣際會參與誠致教育基金會,目前擔任董事長,透過「公辦民營」學校的途徑,並結盟有共同理念的「公辦公營」學校,針對臺灣偏鄉教育的轉型與持續發展,建立可行的解決方案。

大仁哥桃李滿天下,好多跑者都是他的學生,他最常對學生說:「你的限制點就是你的成長點。」運用在跑步上亦然,他從「策略管理」的角度審視自己的馬拉松進程,依「跑質不跑量」的原則,二○二三年二月以一一四.九三五公里成績打破高懸十年的十二小時超馬分齡全國紀錄(原紀錄爲一一二.二二二公里)。

二○二四年二月花博超馬,他又破了一百公里全國男子分齡紀錄。這也是大仁哥第一次完整規畫長距離配速,並於賽前練習驗證可行後執行的計劃;過程中唯一沒算到的只有GPS一.四二%誤差,達標精準度幾乎百分百。

大仁哥是素人跑者,卻每每跑出驚人的紀錄,他認爲跑步是有方法精進的,找出適合自己的關鍵訓練方式,是馬場上突破自我限制點的成功因素。

驅動大仁哥跑步有四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開始跑步」的機緣,進階到「同儕激勵」,第三階段「自我挑戰」,最後是創造一個「生命潛力的選擇權」。

大仁哥本在產業界工作,三十一歲時決心轉變職涯選擇,以一年的時間拿到教育部公費出國名額,三十二歲出國唸書,三十六歲學成後回臺大教書,主要教「策略管理」及「企業經營」相關課程,尤其是經營管理層面的課題。教書之後沒什麼時間運動,偶爾打打羽毛球,有氧運動幾乎沒有,體重最高到七十五公斤,那時還圓滾滾的。

二○一○年,五十二歲的大仁哥纔開始接觸跑步。那時剛從產業合作專案回任臺大,恰逢EMBA執行長邀請參加第八屆「戈壁挑戰賽」,之前幾乎沒有跑過步的大仁哥,便趕緊報名以教師名額參加EMBA和臺大醫學院、體育室共同開設的「體適能課程」。上了一學期的課,大仁哥才知道「運動是有方法的」,更需要了解滿多相關的身體與營養知識,也從那時開始培養跑步興趣。

第一次參加富邦馬拉松九公里比賽,成績出奇地好,跑出四十七分鐘左右的成績。雖然不是特別快,對素人跑者的第一次來說卻已相當不錯,也建立了自信心。跑了一年多的半馬,纔開始挑戰第一個全馬。

剛開始接觸跑步,大仁哥找了一位年紀比他小七歲的EMBA同學龍哥一起參與。巧的是,兩人同一天生日,雖然差七年,但又同姓又同日生,讓大仁哥覺得如果跑得比那位同學快,或是跟他一樣好,相對有年輕七歲的實力,就經常約跑。因爲有同儕壓力,不能隨心所欲「不想跑就不跑」,不過同儕有壓力也有激勵,是推着大仁哥向前跑的動力,就這樣一馬接一馬地累積了許多場馬拉松。

大仁哥看着自己全馬成績慢慢進步,開始設定自我挑戰目標,「海外馬」和「參加重要賽事」是他的選項。那時多數跑者都在追求PB(個人最佳成績),他也不例外。在接觸跑步後第八年,也就是大仁哥六十歲時,於「倫敦馬拉松」跑出三小時二十四分二十六秒個人PB。他訝異自己怎麼有辦法跑得那麼快,但他也笑說那是最高峰了,從此再沒接近過這個速度。

達到個人跑步最高點後,大仁哥開始思考,如果要「練速度」,一來本身的時間無法定時「吃課表」,二來又要「不受傷」,於是開始慢慢轉向慢速長距離的超馬,到現在反而產生一些不錯的結果,創分齡全國紀錄,這給大仁哥一個相當大的激勵。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體能,是可以自己掌握的,就像創造一個生命的選擇權。(二之一:摘自《靠,不跑就素粉阿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