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得真痛快!饒毅發文:引進一批國際正教授,現在幾乎被“清零”

西湖大學將本科生全部送到美國去深造,以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而就是這樣一個舉動,招致了許多人的批評。他們認爲,一個本科生有什麼必要這樣折騰呢?但是,施一公院士不爲所動,完全按照自己的辦學思路去走。

施一公院士的這個做法,可以說開了歷史先河,值得其他高校的模仿。而西湖大學的做法真的能被國內的其他高校所能接受嗎?恐怕很難,也可以說幾乎不可能。

或許有人說,你就是一個門外漢,什麼也不知道,有什麼底氣說這樣的話呢?實際上,施一公教授是不孤單的,因爲他還有一個同行者,那就是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校長一樣都是敢說敢當、嫉惡如仇的性格。

這不,4月8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一鳴驚人,他在個人公衆號“饒議科學”,發表題爲《我國招聘國際科學人才的經驗和教訓:原因與後果》的文章。

他在文章中痛批了國內的一個不正常的現象——一些大學科研所的國際正教授正在清零。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怪象。

國際正教授,應該是在專業領域裡的翹楚,這樣的人才引進來,必然能提高和加快國內相關領域的發展。這對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發展來說,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國際教授回國,除了十幾年前,現在基本不再是潮流”。饒毅懷疑“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因爲擔心他們水平高於高校和研究機構的領導,“不方便”管理,而因此排斥國際正教授。”

引進國際正教授不再是潮流,這看着似乎是國內的科研發展在提高的原因,實際上我們的短板還有很多,爲什麼現在引進國際正教授極少呢?翻翻今年的新聞,只看到西湖大學在引進,而其他的大學幾乎是沒看到任何消息的。

作爲高校和科研院所,就應該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接納的心胸,不斷地吸收新鮮血液和學術權威,來充實自己的學術團隊的厚度。只有我們擁有更多更優秀的人才,才能在科研上更高更快更優質的發展。

而現在,國內對於國際正教授選擇完全擋在國門之外的態度,這不就是固步自封、閉關鎖國的一種姿態嗎?這和當下國家提倡的開放包容的精神其實是相悖的。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一種夜郎自大的怪誕形象是怎麼出現的呢?饒毅教授認爲出現這樣怪象的原因,就是因爲國內的某些人害怕引進了人才自己的位置不保,以致對於國際正教授採取完全排斥的做法。

而這樣的情況,不只是一般的高校,就是北大和清華都是如此。饒毅教授就提到:目前,西湖大學的國際正教授的數量已經超過北大、清華,比例更是遠超全中國所有院校。如果單從這個角度來說,施一公教授在草創西湖大學時候的目標已經變成了現實——海外的知名教授已經超過了北大和清華。

看看現在對國際正教授的引進,除了浙江大學還在努力,其他的大學差不多已經選擇了放棄。“擁有一百多個研究所的中國科學院,十幾年來,真正全職到位並留下工作的國際正教授恐怕不到十人,也許不到五人。”儘管這只是饒毅教授的說法,但是人數之少還是可想而知的。

這樣一種狀況,真正身在其中的人,恐怕沒有人會不覺得離譜吧。這種不正常的狀況,不就是赤裸裸的盲目排外嗎?

這種狀況確實是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如果任其長期發展下去,就會畫地爲牢、孤芳自賞,囿於自己的小團體當中,還自以爲天下第一呢?這不是很可悲的一件事嗎?

“在目前國家和地方的政策加持下,引進的人才並不在引進單位分羹,而是帶給引才單位更多的資源。但即便如此,高校和科研單位的領導大部分還是不願意引進國際高層次人才。”

“國際一流大學做過正教授的這批,在國內帶領各單位改革後,接近百分之百被掃地出門。而且在國際上獲得博士學位都基本成爲弱點,也一樣在科研和教育機構的領導層幾乎被“清零”。”

國內的高校不但不引進國際正教授,而就是回國的正教授,諸如,施一公和饒毅都被國內的山頭阻擊,讓他們不能完全融入其中,這不就是一個典型嗎?

饒毅教授的批判可以說如洪鐘大呂,有着振聾發聵的效果,期望更多的人能聽到,也期望國內的高校和研究所能做一個徹底地改變——心胸狹窄,目光短淺,是永遠走不遠的。

親愛的讀者,對於饒毅教授發文痛批,國內高校和研究所差不多都在阻擊國際正教授,原有的都即將清零這件事,你有什麼想要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