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越溫,福氣越深

生活中總有大大小小的煩惱,讓人喘不過氣,也壓不住脾氣。

胡適先生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下:

常言道:發脾氣是本能,控制脾氣纔是本事。

如果說,外貌是通行證,那麼,脾氣其實就是信用卡。

福氣是消耗還是積攢,是透支還是提升,都藏在你的脾氣裡。

脾氣差,是低級的自私

生活中,評價一個人,經常會提到“這個人其實挺好的,就是脾氣不怎麼樣”。

輕描淡寫,無足輕重,好像我們應該理解和包容這種壞脾氣。

然而,說到底,脾氣差其實是一種自私,就是對他人不夠尊重,不會考慮他人感受,從來不會“將心比心”。

多少人一邊享受着家人給予自己的愛,一邊無休止地發脾氣宣泄;

一邊享受着朋友給予自己的耐心,一邊習慣性地挑刺爆粗口,這種行爲不是自私是什麼?

我們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給了最親近的人。

把禮貌和修養,都用來對待客戶、領導,甚至陌生人。

一位妻子吐槽:丈夫下班回來,經常對不滿2歲的兒子吼叫、怒罵,自己忍受不了他這種粗暴的態度,於是用同樣憤怒的方式喝止他,兩個人經常吵得不可開交。

一言不合就宣泄負能量的夫妻,總是身心俱疲;而情緒穩定、慢慢溝通的夫妻,往往互相成就。

如果連脾氣都控制不了,即便給你整個世界,你早晚也會毀掉一切。

正如有句話所說的:壞脾氣是一把雙刃劍,在刺傷別人的同時,也傷了自己。

所以,脾氣差的人,福氣自然少。

脾氣好,是高級的自信

有人說,一個人的成熟,是把脾氣調成靜音狀態;不成熟的人,才動不動就因爲一件小事大發雷霆。

若你是對的,你沒必要發脾氣;如果你是錯的,你沒資格發脾氣。

《荀子》中講:“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據傳,在西南聯大時,有一次警報響起,師生們都往外跑,劉文典突然想起陳寅恪,於是跑回去找到在路上視力不佳的陳寅恪,架起他就向外跑,還一邊喊:“保存國粹要緊!”

劉文典看到沈從文也在人羣裡,便上前奚落道:

“陳先生跑是爲了保存國粹,我跑是爲了保存《莊子》。可是你什麼用都沒有,跑什麼呢?”

沈從文笑笑不語。

沈從文是出了名的脾氣好,爲人謙和,就像他自己所寫:

“就我性格的必然,應付任何困難,一貫是沉默接受,既不灰心喪氣,也不呻吟哀嘆。”

王小波曾說:“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反而憤怒。”

一個人的好脾氣,不僅是修養的體現,更是源於骨子裡的自信。

不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保全的就都是福氣。

控制脾氣,是頂級的自律

年少時,意氣風發,總覺得快意恩仇才過癮。

成熟後,發現穩定的情緒纔是行走江湖的法寶。

人,永遠需要兩種能力:好好說話和情緒穩定。

穩定的情緒,像潺潺小溪,令人如沐春風;波動大的情緒,則是破濤洶涌,令人避之不及。

誰都有生氣想發脾氣的時候,但自律的人,能夠用自己的定力與修養,不與他人錙銖必較。

有人曾說“一個失控的脾氣能很快殺死你,遠比細菌快得多”。

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而自己遇到最大的敵人,就是情緒。

聖嚴法師說:“有德即是福,無嗔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控制好脾氣,莫要被脾氣控制了去。

一個人頂級的自律,就是控制脾氣。

越成功的人,一般越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

點個在看,修煉一副好脾氣,贏得一身好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