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旭海添新景!結合在地素材創作3漂流木藝術品
《緣旭》以漂流木及廢漁網編織而成,晚上可以躺在上面看星星。(牡丹鄉公所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旭的傳說》有九顆太陽,敘述着旭海的傳說。(牡丹鄉公所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手護》以漂流木和海洋廢棄物提醒人們海廢議題,利用錯位攝影,可以拍出巨人雙手握着一根釣竿,釣上來的不是漁獲而是一串海洋廢棄物。(牡丹鄉公所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琅嶠卑南古道牡丹灣段新增3件藝術創作,屏東科技大學、高雄大學與牡丹鄉公所合辦「牡丹.森裡海環境藝術設計營」,以旭海在地故事爲本、部落議題爲架構、在地素材爲原料,創作《緣旭》、《旭的傳說》及《手護》3件作品,利用海洋廢棄物及在地素材,展現旭海文化特色與海廢議題,表達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併爲落山風風景特定區增添新的吸睛點。
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呂翊名錶示,《緣旭》發想來自旭海部落舊稱牡丹灣,是琅嶠卑南古道之一段,許多族羣遷移臺灣東岸必經之地,阿美族、排灣族、卑南族、平埔族與漢人等在此交匯停留,成爲多元族羣的聚落。作品由廢棄漁網編織而成,結合刻畫不同族羣圖騰的漂流木,展現族羣融合、和平共處的精神,夜晚更可躺在作品上,欣賞無光害的滿天星斗與銀河,感受自然的力量。
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系學生江承宇說,《旭的傳說》設計發想,是來自美好的旭海風景,旭海的「旭」是由九顆「日」組成,象徵部落的熱情。有些排灣族人相信人類是來自太陽所生之卵孵化而成,太陽也是部落領袖之象徵。作品用漂流木與鋼筋結合製作9個太陽立柱,並使用當地的鵝卵石排列成太陽光芒,展現旭海的熱情與能量。
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系學生楊芷媗則表示,《手護》的設計理念是模擬一個巨人雙手握着一根釣竿,釣竿釣上來的不是漁獲而是一串海洋廢棄物,提醒人們海廢議題,以及引發民衆思考淨灘、海廢回收與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有一組數位設計組的學生,在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系副教授王政弘指導下,結合AR功能開發出APP軟體,透過手機與環景紙眼鏡工具,即可看見歷屆的作品展現在牡丹鄉各地,相當別出心裁。
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解說員潘鄭文鐘錶示,本次營隊作品,設置在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的入口,可以讓更多的國人看見海廢議題,喚起國人對生活減廢與海洋永續的關注。
牡丹鄉公所農業觀光課長柯富霖說,透過7屆的「牡丹.森裡海環境藝術設計營」,累積牡丹鄉藝術能量,培養超過15位以上部落素人藝術家,更讓參與的同學與老師成爲牡丹鄉最佳行銷員。
「牡丹.森裡海環境藝術設計營」自2016年起在牡丹鄉舉行,至今爲第7屆,今年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系、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師生與部落近30人,8月26日至31日費時6天5夜,創作3件作品,加上今年度配合落山風風景特定區旭海資訊站啓用,增添牡丹鄉旭海部落生態旅遊魅力,也讓走訪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的旅人感受到旭海部落的文化及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