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老百姓,都在罵這位專家
作者:今綸
這兩天,有位專家說:“如果房價大幅下跌,最吃虧的是普通老百姓”。
我去看了下跟帖,普通網民都在罵他。看來,普通人都不普通啊,不好忽悠。
發言的背景是:在今年的第五屆外灘金融峰會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接受財經雜誌專訪時做了上述表示。
作爲論者,我肯定不能斷章取義,所以,我認真去看了媒體採訪的全文。
張曉晶的有些觀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從區域發展角度,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羣、都市圈、增長級,這些地方是缺房子的”。理論上是這樣,但是缺不缺還是要拿數據說話。
張曉晶還說:“新市民、農民工非常缺房子,保障性住房供應尤爲重要。這一塊兒供給應該主要由政府來做,也能夠促進房地產的投資”,“建議加大對房地產的支持力度,大型央企可以挺身而出”,這些觀點你也很難反駁。
張曉晶說了一句“如果房價大幅下跌,最吃虧的是普通老百姓”,爲什麼把老百姓惹毛了呢?
比如,在某家庭收入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有個剛上班的兒子,月薪幾千,但是家裡兩位老人退休金很高,兒子準備買婚房,你覺得他們是願意房價下跌還是上漲?
再比如,一家人只有一套自住房,也不打算賣,想買套房子改善居住環境,現在他們看中的一套房子從800萬跌到了500萬,請問:這家人開心嗎?
專家估計一時語塞。
雖然房價跌了一些,但是,對於住在一二線城市的拿着微薄收入的寒門子弟來說,真買得起嗎?真買不起。
除了啃老,他們沒有更好的辦法。不是他們不想努力,是沒有努力的空間,努力之後賺錢的機率比80後、70後少很多,房價是真的高攀不起。
對這些寒門年輕人來說,家裡在一二線城市沒有房,或者只有一套房,他們又不在房地產產業鏈工作,他們肯定是盼着房價下跌的,他們沒有專家那麼高的覺悟——覺得只有房價上漲,自己纔有前途,他們不傻。
專家們差不多得了。
張曉晶說:“中國房產財富佔居民財富的比重,城鎮大概是60%-70%。高收入家庭有更多的商業財富和其他財富,包括海外財富。所以房價下跌以後,對高收入家庭幾乎沒有影響。但對於房產價值佔所有財富價值比重達到百分之六、七十的家庭,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損失就很大”。
我覺得有道理,可是,中低收入家庭如果只是把房子拿來住,房價下跌對他們有多大影響?對,在賣出的時候有影響。可是這種影響不是早就應該反覆出現嗎?正常的經濟環境下,房地產市場有起伏,有出清,這是常識。
房地產市場是有規律的,該漲就漲,該跌就跌,不是一個包贏的遊戲。
打着“爲老百姓好”的名義,希望房價繼續漲,不要跌,免得損害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這真的合適嗎?
張專家可能不知道,很多人今天考慮的不是要不要買房,以及房價要不要繼續漲,而是保住工作、找到工作,不降薪。
因爲某些人的第一套房就快斷供了。
在找不到工作的時候,房子重要嗎?不重要。人,首先得有口飯吃,活着很重要。
張曉晶說“如果房價大幅下跌,最吃虧的是普通老百姓”,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當然是錯的。
我直接擺一組數據:
這就不用分析了,你懂的。
具體說說城市,中原地產截至2020年12月28日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有13個城市的土地出讓金突破千億元,超過32個城市的土地收入超過500億元,均刷新了歷史記錄。上海以2940億元的土地出讓金位居全國第一,北京則以1887億元位列第五。
2020年,武漢的土地收入仍相當可觀,其以1735億元的土地出讓金,位居全國城市排行榜第6名。
2022年武漢的土地總收入只有871億。
我想問一下張曉晶老師對以上數據有什麼感受?
我完全理解要穩房地產,因爲要發工資,要收稅,要搞各種基建,房地產的產業鏈條也很長,關聯幾十個行業,這些道理我都懂。
可是房地產下跌的原因很複雜,而且房地產本身也有周期,有些下跌其實是沒啥辦法的。
張曉晶只說房價下跌對中低收入家庭帶來的損失,避而不談其他,企圖通過與中低收入人羣進行利益捆綁併產生共情,一定會失敗。
爲什麼?很簡單,中低收入家庭很多都只有一兩套房,沒啥錢,而且他們既無力對抗房價因複雜原因導致的下跌,也沒有進去再買一套攤低成本的勇氣。
房價大幅下跌,老百姓有損失,但是誰的損失最大,還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