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一年終於上映了

先廣而告之:2024年電影最TOP全新臺歷已上架,想要的同學戳鏈接:今年餘額又不多了.....‍‍‍‍‍‍

國慶檔後幾乎沒什麼新片,兩週沒進影院了,本來盼着月底老馬丁的《花月殺手》,結果蘋果臨時取消上映計劃,曹保平《涉過憤怒的海》定下個月底。

還好,剩一部《河邊的錯誤》,否則這個月真開天窗了。‍‍‍‍‍‍‍‍‍‍‍‍‍‍‍‍‍‍‍‍‍‍‍‍‍‍‍‍‍‍‍‍‍‍‍‍‍‍‍‍‍‍‍‍‍‍‍‍‍‍‍‍‍‍‍‍‍‍‍‍‍‍‍‍‍‍‍‍‍‍‍‍‍‍‍‍‍‍‍‍‍‍‍‍‍‍‍‍‍‍‍‍‍

海報上的朱一龍不仔細看還以爲梁朝偉 。‍‍‍‍‍

影片改編自餘華的中篇小說《河邊的錯誤》,發表於1988年,那時候餘老師才28歲,前一年剛憑藉《十八歲出門遠行》爆得大名。

八零年代思潮涌動正經寫故事沒逼格,不求一帥但求一怪,最初餘華和莫言、蘇童這批人都是先鋒派,別看餘華現在是個樂呵小老頭,年輕時老叛逆了,怎麼荒誕怪異怎麼來,片中朱一龍的造型大概是參考下面這張靚照。‍‍‍‍‍‍‍‍‍‍‍‍‍‍‍‍‍‍‍‍‍‍‍‍‍‍‍‍‍‍‍‍‍‍‍‍‍‍‍‍‍‍‍‍‍‍‍‍‍‍‍‍‍‍‍‍

最初小說被張藝謀看上,已進入劇本創作階段,偶然翻到還沒發表的《活着》大喜過望,先拍它了!現在看張導這個決定把二人的人生軌跡都改變了。‍‍‍‍‍‍‍‍‍‍‍‍‍‍‍‍‍‍‍‍‍‍‍‍‍‍‍‍‍‍‍‍

《河邊的錯誤》版權幾經輾轉,據餘華說賣了好幾次,30多年後被90後導演魏書鈞搬上大銀幕,小說發表時他還沒出生咧。‍‍‍

這篇小說出了名難改,外殼是刑偵故事其實內核是心理分析,而且有不少露骨暴力描寫,光過審尺度就不好把握,所以必然面臨大量二創工作。

餘華是最不在乎改編是否“原汁原味”的作家,他有句名言:“如果完全遵照原著拍,那說明導演沒想法沒腦子”。看看這格局,可比某些魔怔的原著黨高多了。‍‍‍‍‍‍‍‍‍‍‍‍‍‍‍

編劇仍是魏書鈞的老搭檔康春雷,這哥們可能有戲癮,在片中扮演至關重要的瘋子一角。‍‍‍‍‍‍‍‍‍‍‍‍‍‍‍‍

全程16mm膠片拍攝,那種南方又冷又溼的質感真棒。‍‍‍‍‍‍‍‍‍‍‍‍‍‍‍‍‍‍‍‍‍‍‍‍‍‍‍‍

朱一龍飾演刑警隊長馬哲,餘華選用這角色名本身就帶着反叛質疑,面對八、九十年代社會亂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迷茫。‍‍‍‍‍‍‍‍‍‍‍‍‍‍‍‍‍‍‍‍‍‍‍‍‍‍‍‍‍‍‍‍‍‍‍‍‍‍‍‍‍‍‍‍‍‍‍‍‍‍‍‍‍‍‍‍‍‍‍

我下面會有些劇透,具體到這部電影,我覺得你看看劇透更有助於理解。‍‍‍‍‍‍‍‍‍‍‍‍‍‍‍‍‍‍‍‍‍‍‍‍‍‍‍‍‍‍‍‍‍‍‍

時間設定在九零年代中期,前半段是比較規整的刑偵類型片殼子,一個熊孩子在河邊發現老太太屍體,脖頸被砍了一柴刀,原著裡更血腥,三十幾刀直接把頭砍斷,這個拍不了。‍‍‍‍‍‍‍‍‍‍‍‍‍‍‍‍

老太太守寡多年養鵝爲生,多年前收養了個瘋子作爲養子,鄰居普遍反應他性情溫和,但除了他也沒什麼其他嫌疑人。‍‍‍‍‍‍‍‍‍‍‍‍‍‍‍‍‍‍‍‍‍‍‍‍‍‍‍‍‍‍‍‍‍‍‍‍‍‍‍‍‍‍‍‍‍‍‍‍‍‍‍‍‍‍‍‍‍‍‍‍‍‍‍‍‍‍‍‍‍‍‍‍‍‍‍‍‍‍‍‍‍‍‍‍‍‍‍‍‍‍‍‍‍‍‍‍‍‍‍‍‍‍‍‍‍‍‍‍‍‍‍‍‍‍‍‍‍‍‍‍‍‍‍‍‍‍‍

魏書鈞的特點是喜歡塞迷影梗,這次把專案組直接搬進廢棄電影院,暗示着人生如戲。‍‍‍‍‍‍‍‍‍‍‍‍‍‍‍‍‍‍‍‍‍‍‍‍‍‍‍‍‍‍‍‍‍‍‍‍‍‍‍‍‍‍‍‍‍‍‍‍‍‍‍‍‍‍‍‍‍‍‍‍‍‍‍‍‍‍‍‍‍‍‍‍‍‍‍‍‍‍‍‍‍‍‍‍‍‍‍‍‍‍‍‍‍‍‍‍‍‍‍‍‍‍‍‍‍‍‍‍‍‍‍‍‍‍‍‍‍‍‍‍‍‍‍

敘事環環相扣,現場發現一女士手提包,裡面有盤周華健的磁帶,《花心》旋律一起很有時代感。‍‍‍‍‍‍‍‍‍‍‍‍‍‍‍‍‍‍‍‍‍‍‍‍‍‍

通過磁帶錄音牽扯出詩人、女文青和髮型師,每個人好像都有嫌疑,但又用死亡洗刷嫌疑。

前半段挺引人入勝,有一個點改得很精彩,馬哲始終堅信自己在雲南時拿過三等功,但問了一圈當年的同事朋友,好像從未有人記得,這是個絕佳的人物性格錨點。(暗示他有妄想症病史)

難就難在後半場,看得出導演是想打造類似《殺人回憶》《冰風暴》那樣的無力氛圍,但並不算太成功。

劇情可以用本山大叔在小品裡的一句總結:白雲大媽去精神病院演講,病人出院,大夫瘋了。‍‍‍‍‍‍‍‍‍‍‍‍‍‍‍‍‍‍‍‍‍‍‍‍‍‍‍‍‍‍‍‍

這大概也是觀衆最難接受的地方:突然殺人案消失了,確切說是從瘋子逃亡後,馬哲警官陷入了精神危機,我在哪兒我要幹什麼?彷彿在抓一隻幻燈片上的流螢。

異裝癖髮型師(也可能是性錯位)的死是全片最驚悚時刻,突然程度堪比《無間道》黃sir,看過的同學定會被嚇一跳,這個橋段可琢磨的是之前兩分鐘,髮型師走前給馬哲一面錦旗,感謝馬隊幫我洗脫嫌疑啊,幾秒鐘後便血濺當場。

整段戲的隱形關鍵字是:報復,一個即將社死的人對一個好警察的報復,馬哲越負責任他越恨(因爲異裝癖曝光)‍‍‍‍‍‍‍‍‍‍‍‍‍‍‍‍‍‍‍‍‍‍‍‍‍‍‍‍‍‍‍‍‍‍‍‍‍‍‍‍‍‍‍‍‍‍‍‍‍

老太太與瘋子的關係我估計很多同學看得一頭霧水,你就往SM(受虐施虐)上想就行,老太其實把瘋子當成了已故丈夫,趴在草叢上求虐,片中表現得很隱晦。‍‍‍‍‍‍‍‍‍‍‍‍‍‍‍‍‍‍‍‍‍‍‍‍‍‍‍‍‍‍

導演放了一個多小時煙霧彈,揭秘只用了一個超時空長鏡頭,技術實現難度確實不低,但怎麼說呢,信息密度太高觀衆不好消化。‍‍‍‍‍‍‍‍‍‍‍‍‍‍‍‍‍‍‍‍‍‍‍‍‍‍‍‍‍‍‍‍‍‍‍‍‍‍‍‍‍‍‍‍‍‍‍‍‍‍‍‍‍‍‍‍‍‍‍

那這個故事到底想說什麼呢?

餘華在創作《河邊的錯誤》時曾寫過解釋性文字,他認爲自己是個“寫實”作家,筆下看似荒誕其實是八十年代的真實寫照,被壓抑的異裝癖、苦悶的詩人、老太太、瘋子象徵鄉土中國轉型時的心理潛流。

我揣摩總結哈:每個角色都是一個畸形時代下的蛋。‍‍‍‍‍‍‍‍‍‍‍‍‍‍‍‍‍‍‍‍‍‍‍‍‍‍‍

這得結合結局說。‍‍‍‍‍‍‍‍‍‍‍‍‍‍

後面的立功受賞以及給兒子快樂洗澡是不是真的?我傾向於認爲是馬哲做的夢,比如乒乓球瀑布的暗示。‍‍‍‍‍‍‍‍‍‍‍‍‍‍‍‍‍‍‍‍‍‍‍‍‍

婦產科醫生說兒子如果生下來,將有10%的可能基因缺陷,而片尾給孩子洗澡時的設計是很典型的夢幻布光。‍‍‍‍‍‍‍‍‍‍‍‍‍‍‍‍‍‍‍‍‍‍‍‍‍‍‍‍‍‍‍‍‍‍‍‍‍‍‍‍‍‍‍‍‍‍‍‍‍‍‍‍‍‍‍‍‍‍‍‍‍‍‍‍‍‍‍‍‍‍‍‍‍‍‍‍‍‍‍‍‍‍‍‍‍‍‍

這些美好都只存在於馬哲的腦中,正好對應“三等功妄想症”,我們都希望現實合邏輯且自洽,但真相卻是破碎、疏離、癲狂。

我get到導演的創作意圖,但一般觀衆恐怕不會想這麼多,小說在當年引起轟動是依託八十年代的時代律動,現代觀衆大概很難觸發共情點,長卷羣像敘事魏書鈞明顯還不夠火候,有些點是挺刻意的(比如馬哲跳進河裡)。‍‍‍‍‍‍‍‍‍‍‍‍‍‍‍‍‍‍‍‍‍‍‍‍‍‍‍‍‍‍‍‍‍‍‍‍‍‍‍‍‍‍‍‍‍‍‍‍‍‍‍‍‍‍‍‍‍‍‍‍‍‍‍‍

導演把解釋權交給觀衆,這對票房很可能是個減分項,得虧有朱一龍撐着不會像《永安鎮》那麼慘,但估計也高不到哪兒去,觀衆罵兩句故弄玄虛我也可以理解。‍‍‍‍‍‍‍‍‍‍‍‍‍‍‍‍‍‍‍‍‍‍‍‍‍‍‍‍‍‍‍‍‍‍‍‍‍‍‍‍‍‍‍‍‍‍‍

這本質上還是個文藝片,受衆羣有限。‍‍‍‍‍‍‍‍‍‍‍‍‍‍‍‍‍‍‍‍‍‍

最後說下演員。

朱一龍很努力出色完成了任務,故事順序拍攝(這並不多見),那種一點點憔悴消瘦的漸進相當真切,縱觀28-35年齡段演員,短短3年前他還是個劇咖,進步非常明顯。‍‍‍‍‍‍‍‍‍‍‍‍‍‍‍‍‍‍‍‍‍‍‍‍‍‍‍‍‍‍‍‍‍‍‍‍‍‍‍‍‍‍‍‍‍‍‍‍‍‍‍‍‍

不過論自然,片中表現最好的是曾美慧孜,她的優勢在於沒學過表演,這種生活化角色駕輕就熟無需用力,相比之下朱一龍還是繃着了。‍‍‍‍‍‍‍‍‍‍‍‍‍‍‍‍‍‍‍‍‍‍‍‍‍‍‍‍‍‍‍‍‍‍‍‍‍‍‍‍‍‍‍‍‍‍‍‍‍‍‍‍‍‍‍‍‍‍‍‍‍‍‍‍‍‍‍‍‍‍‍‍‍‍‍‍‍‍‍‍‍‍‍‍‍

我個人還是挺喜歡這調調的,你問我建不建議買票?這麼說吧,如果你喜歡《南方車站的聚會》,相對大概率會接受《河邊的錯誤》。‍‍‍‍‍‍‍‍‍‍‍‍‍

錢包在你手上,你做主。‍‍‍‍‍‍‍‍‍‍‍

收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