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猶如慢性病」 賴清德:3方向努力降低影響

賴清德指出,高溫、旱澇等極端氣候,對於國人和產業都會造成嚴重威脅,尤其是老人、幼童、戶外工作者等族羣。(資料照片)

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8日首登場,針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賴清德總統今天聽取環境部長彭啓明的報告後裁示,未來將從加強調適及減緩機制、追求跳躍發展機會、以及從各方面採取積極作爲,預作準備等三個方向來努力。

賴清德指出,如果我們再以疾病的影響來做比喻,感冒或是突然不舒服,症狀都很明顯,都是比較短期的衝擊。氣候變遷,則像是慢性病的影響,例如高血壓,平時沒有明顯的症狀,感受不深,但日積月累,就會衍生各種相關疾病。因此,除了短期的變化,長期的趨勢也要關注,身體纔會健康。

他說,我們要密切注意氣候變遷的影響,也要從三個方向來努力:

第一,持續加強臺灣因應極端氣候風險的調適以及減緩機制。我們要將調適減緩工作國際化、主流化、在地化,透過結合各界的力量,讓調適減緩工作,可以連結全球氣候金融體制、投入經費資源挹注科技的創新發展與應用、政策規劃整合的廣度、深度,以及執行績效的管理,來提升國家整體發展的韌性。各級政府也應該要有平臺,無論府院地方政府,讓整個氣候變遷減緩因應機制可以落實。

第二,審慎思考、評估,臺灣可以追求跳躍發展的機會。氣候變遷對臺灣當然是挑戰,但也是機會,看我們用什麼態度面對。如果我們公部門不改變國家財政總支出爲前提,將其中一定比例(如:四分之一)公部門施政績效開始,鏈結氣候行動指標,藉由投入穩定的綠色財政預算,來促成各部門的低碳轉型政策,並且帶動私部門兆元級的綠色投資及碳金融發展,來達到槓桿效用。

或是透過運用市場機制,來帶動部門實質減碳,並且系統性地擴大農林、土地、以及海洋等自然爲基礎的固碳與調適減緩效用。

第三,從各方面採取積極作爲,預作準備。高溫、旱澇等極端氣候,對於國人和產業都會造成嚴重威脅,尤其是老人、幼童、戶外工作者等族羣。政府必須採取積極的作爲,包括從預警、健康醫療、資源調度管理,以及對脆弱羣體和易受衝擊產業的照顧,種種的面向着手,都應該提前做好準備。

他強調,氣候變遷是艱鉅的挑戰,他要謝謝各位委員,對政府的施政規劃,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我們一起努力,建立更安全、更有韌性的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