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申花隊長劉軍:校園足球缺培養體系,俱樂部讓足球變成生意

直播吧4月17日訊 據《東方體育日報》報道,原國腳、申花老隊長劉軍在接受採訪時回顧了中國足球青訓的發展階段,並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

原國腳暨申花老隊長劉軍,先後以球員、教練、管理者、足協講師等身份親歷了中國足球改革的全部過程。如今,劉軍又受上海足協委託撰寫了足球訓練通用教材《青少年足球訓練課程》。他對足球的赤心,對中國足球的深愛,一如往昔。他爲中國足球三十年改革所做的梳理和辨析,頗多價值,值得深思。劉軍表示:“希望能拋磚引玉,讓真正愛足球、懂足球的專業人士都參與進來,齊心協力,集思廣益,一起把中國足球真正搞上去。”

——談足球比的不是物質是細節

劉軍:那時候的改革是以足球爲先。我1989年進入上海一隊,也就是申花的前身。那時候普遍解決的是物質問題,比如場地。在改革之前,國內一些地方的場地條件比較差,很多球場連草都沒有。再有就是統一的服裝。此前我們只是比賽的時候穿統一服裝,平時都隨意穿,當時教練開玩笑說是“正規軍和游擊隊”。穿上統一的裝備後,我們的精神狀態都煥然一新,最重要的是有了“集體”的概念。

那時候的相關改革讓我們在物質上有了很大提升,包括隊員的待遇、住宿條件等。當然最主要的是,聯賽賽制進行了改革,從賽會制改成了主客場制。以前的賽會制,比如說集中在廣東、山東或者安徽(賽區),一天一場或兩天一場,對隊員的恢復和球隊的準備而言都不是很科學,更像是錦標賽而不是聯賽。賽制的改革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記得從江灣基地到機場再到外地,舟車勞頓,那時候程控電話還沒有,更別說手機了。

很多年之後我們看到,德國隊在世界盃前一年就開始物色基地了,聯想到當初的改革我們就能明白,細節對於足球很重要。比方說,這個基地要安排好德國隊在世界盃期間的一切——包括去哪裡最方便,包括賓至如歸的餐飲,包括最佳放鬆手段的家鄉音樂等。我想強調的是,足球比的其實不是物質,而是細節。

——談體測選拔人

劉軍:當時徐根寶說過一句話:不被隊員反對的教練不是好教練。那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反對體測,但現在回過頭來看,體測是相對公平的。作爲職業隊員,你的體能必須要達標,國家隊、國青隊、國少隊都有相應標準的,達標了纔可以入隊,每個人都能看得到。但後來變成了誰組隊誰挑人,感覺誰都可以進國家隊了。

——談俱樂部讓足球變成了生意

劉軍:爲了世界盃,我們把聯賽給“犧牲”了,取消了升降級(2001-2005年,中國頂級聯賽的升降級一直都是不正常的)。因爲沒有升降級,所以這期間發生了很多醜陋的事情。如“甲B五鼠”“輸球進中超”等。我記得在1992年“紅山口會議”討論第一次足球改革的時候,時任足協主席的袁偉民就曾有過“預警”:“中國足球的職業化改革,千萬不能走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老路,要避免出現假賭黑的現象。”

甲A改製爲中超(2004年),對各俱樂部的硬件上有要求,梯隊建設上有要求,俱樂部的經營開始完全市場化了。中超和甲A的主要區別就是,青少年球員的培訓走向了市場。

2003年之前,各俱樂部的梯隊還是包括少體校在內的體制內培養。換句話說,還是體育局來負責後備人才的培養。2003年之後,後備人才的培養全改由俱樂部負責。正因爲這個原因,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各種各樣的足球學校。這其中大多數曇花一現,但也有根寶基地這樣的成功典範,他們爲中國足球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從俱樂部角度考慮,足球是生意,爲什麼要搞青訓,可以去買嘛。所以到後來就出現了5000萬買一個青訓隊員的情況。

——人才培養不適合走市場化

劉軍:我們“足球要從娃娃抓起”在之前做得都很好,抓好了6歲-12歲、13歲-15歲以及16歲-18歲這三個階段的培養,但後來的改革卻恰恰是廢除了這個寶貴的人才培育體系。這階段幾乎就是中國青訓的“十年低谷”。現在回過頭看,從1995年齡段到2004年齡段,我們幾乎沒有培養出一流的隊員。聯賽沒有好的人才去充實,根子在於我們缺乏一個整體的體系化的計劃,而是走一步看一步。

中國的體育除了足球以外,其他絕大部分的項目都搞得還不錯。中國足球走“完全市場化”之後,培育體系就出問題了。“市場化”意味着,俱樂部以盈利爲目的,而自己培養人就遠不如買人的性價比高。俱樂部不願意培育後備人才了,而我們又把原先被證明是成功的後備人才培育體制給廢除了,所以後備人才就越來越少。

——談現在要做的

劉軍:一些老前輩在內的很多足球專業人士都曾說過,我們之前總是在否定——把原來我們好的傳統的東西給否定掉。反觀日韓,這些年我們和他們的差距越來越大。在我看來,他們的體系一直都沒有變。就像是電腦,硬件系統和操作系統沒有變,改變的只是增加更好的配件,或是升級芯片,或是軟件更新。日韓足球不斷更新戰術打法,或是新的訓練方法,而我們卻是全方位的改變,尤其是最有價值的體系化。

還有比較關鍵的是,我們似乎沒有一個整體的計劃,包括第一階段的改革。這方面可以參考一下日本,他們從1982年就開始了40年的青少年培育計劃。從1982年到1992年,他們用10年的時間拿到了一個亞洲盃冠軍,出了三浦知良這批人。後來開始有了中田英壽這一批,再就是香川真司這一批,每一批都有優秀人才成長起來。反觀我們,整個社會都達成的共識就是,足球一代不如一代。原因就是,我們在執行相關組改方案時出了問題。

我們現在反思的目的是,如何把我們曾經否定掉的好的東西撿回來,如何學習我們沒有的東西。最終由1和2再得出3的結果。少體校模式回不去了,但可以借鑑卡塔爾阿斯拜爾訓練營的精英模式。接下來我們應該考慮初中聯賽、高中聯賽。如何檢驗校園足球的發展水平,一個好的聯賽機制很重要,而聯賽的核心是培養人才、而不是追求成績。

校園足球目前比較大的問題是,沒有所謂的“631”(6所小學、3所初中、1所高中)金字塔培養體系。如果再有大學起引領作用,那將會有更大的促進。還有個問題,我們搞的是足球錦標而不是足球文化,我們的初心不應當是追求成績而是培養人才。所以,9歲-12歲的培養,到了12歲有一個選拔機制(通過聯賽)。13歲-15歲階段,到15歲來一次選拔。16歲-18歲階段,也是到18歲來一次選拔。最後,再由大學來引領,確保“631”體制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足球改革做得最好的階段,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中間這階段出的問題,是因爲我們違背了足球的核心。1998年,貝肯鮑爾來中國的時候就說過:“發展足球就兩個內容——高質量的聯賽和青少年的培育。”我們改革的第一階段有青少年的培育,有高質量的聯賽。中間階段我們有高質量的聯賽,但沒有青少年培育。後一階段,我們有普及,但沒有體系化的精英培養。我們足球改革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成功之處,如果能通過反思,取精華去糟粕,彌補各自不足,那我們就基本具備了足球發展的一個框架性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