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科研護健康(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本報記者 姜泓冰

百歲人生,70多年從醫,他始終致力於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從成爲中國工程院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到如今被授予“共和國勳章”,衆多榮譽加身的他告訴青年學子:做人要有不斷攀高的雄心,也要有一種正確對待榮譽和自我約束的要求與力量。

他,就是著名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王振義。

1924年出生在上海,1948年畢業於震旦大學醫學系並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留任學校附屬的廣慈醫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振義說,從第一天穿上白大褂起,他就真心喜歡上醫生這個職業。從醫70多年,這份愛始終不變。

職業生涯早年,他曾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榮立二等功一次。在血友病等血液病領域,他爲患者解決過大大小小的問題。但是,讓他寢食不安、幾十年不能放下的,是曾被稱爲“血癌”的白血病。

王振義對白血病的研究從上世紀50年代就已開始。工作多次調動,無論在哪裡、幹什麼,他都兢兢業業、刻苦勤奮。70年代中期,他回到上海瑞金醫院內科,白血病的診治和研究再次成爲他的攻關目標。王振義創新性提出了讓腫瘤細胞轉化爲良性細胞的臨牀治療新策略,找到了“全反式維甲酸”。

1986年,一個5歲的小女孩入住上海兒童醫院,被確診爲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出血嚴重,極度虛弱。王振義頂着壓力,提議給孩子口服自己研究了8年的誘導分化藥物——全反式維甲酸。7天后,女孩症狀明顯好轉。這個小女孩是世界上第一個口服全反式維甲酸成功痊癒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

此後,他和團隊一起研究提出“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方案,使得白血病患者5年生存率大大提高。他和團隊又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找出疾病發病機理和藥物作用的機制,使之成爲全球公認的“上海方案”。國際腫瘤學界最高獎凱特林獎授獎時,將他稱爲“人類癌症治療史上應用誘導分化療法獲得成功的第一人”。

從醫執教多年,王振義桃李滿天下。他在瑞金醫院血液科自創了一種特殊的教學查房方式——“開卷考試”:每週初由學生們提交臨牀上遇到的疑難病例形成“考卷”,在現場查房、討論病例之外,他集中時間搜索全球最新文獻資料,不斷學習、思考、分析後給出“答卷”,並與學生們一起探討交流,找出病情線索和治療方案。

“這是對我自己的‘開卷考試’,也給青年醫生們一點幫助,激勵他們不斷學習。”王振義說。這樣的“開卷考試”堅持了20年,根據他的“開卷考試”答案梳理而成的著作《瑞金醫院血液科疑難病例討論集》已經連出3集。

王振義的家裡掛着一幅題爲《清貧的牡丹》的畫。“牡丹,一般被認爲象徵榮華高貴。但我的這幅牡丹很恬淡、清雅。我想,做人也是如此,對事業要看得重,對名利要看得淡。”王振義這樣解讀這幅畫。

在王振義眼裡,最大的快活有兩件事:一是學習,“把不知道的事變成知道”;二是治好患者的病。在與醫學生們對話時,王振義說:“人生的價值在於爲人類做了什麼事、作出怎樣的貢獻。醫生是爲人類健康事業作貢獻的,捍衛生命是一種職責和義務。”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18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