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電智混逐鹿混動市場,東風Honda決勝新合資時代

“混動市場從沒有最優的技術,只有最適合用戶的產品。”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助理、新車型中心副所長龔熙指出,本田混動技術已走過27年發展歷程,以“電驅動爲主、發動機爲輔”的技術特色,做到強勁性能與超低油耗兼得,這也是本田混動技術能夠得到用戶一致認可的關鍵所在。

合資品牌在今天並不缺突圍的“砝碼”,依然具備新玩家們難以在短期內超越的技術實力、體系優勢、品牌底蘊以及口碑積累。尤其像東風本田這樣在智電轉型中展現出了極大爆發力的選手,其未來的市場表現仍不容小覷,在新合資時代依然具備突出的突圍潛力。

10月24日,由寰球汽車集團舉辦的“東風Honda強電智混‘多快好省’技術解碼”活動在北京成功舉辦。與會嘉賓以“寰球圓桌會”形式,從市場發展格局、技術路線、競爭格局等維度圍繞當下混動技術路線展開深入交流,並對合資品牌應如何迴應當前新能源混動市場“大亂鬥”等問題進行了激烈的探討。

混動市場不能“唯指標論”

近期,新能源車行業競爭日益激烈,混動市場各種技術路線和產品層出不窮。從複雜的油電混合系統到插電式混合動力,從強調電池續航到注重發動機與電機的協同優化,每個品牌和企業都在試圖尋找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定位,混動技術無疑已成爲當下最爲熱門的競爭賽道。

然而,伴隨越來越多的車企進軍混動市場帶來了“內卷”加劇,也導致行業競爭的風向吹向了“唯以熱效率論英雄”“只看數據不看實際”。對此,寰球汽車集團總裁李鴻武在致辭中呼籲市場應深度剖析“唯指標論”現象。

“用戶的真實體驗是衡量技術價值的根本標準,如果忽視了用戶的基本需求,只追求技術上的所謂極致突破與超越,距離真正的產品價值只會越來越遠。在這紛繁複雜的技術路線中,迴歸用戶需求,真正創造解決用戶痛點的產品,纔是通往未來的康莊大道。”李鴻武說道。

“混動市場從沒有最優的技術,只有最適合用戶的產品。”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助理、新車型中心副所長龔熙指出,本田混動技術已走過27年發展歷程,以“電驅動爲主、發動機爲輔”的技術特色,做到強勁性能與超低油耗兼得,這也是本田混動技術能夠得到用戶一致認可的關鍵所在。

在國家信息中心汽車市場處處長丁燕看來,滿足消費者需求始終是技術發展最爲核心的出發點,在電池顛覆性技術出現前,續航焦慮、充電不便、冬季電池衰減及安全性等問題尚存,混動恰好能彌補純電這些短板,結合各種使用場景,而以本田爲代表的混動無疑是更好的選擇之一。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政研諮詢中心副總工程師朱雲堯也表示,汽車最爲核心的要素在於其穩定性、可靠性,真正的技術也不在於油箱做大一點,電池做大一點,而在於集成效率和整車的匹配。本田在可靠性、穩定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發工作,在混動領域的成就有目共睹,其強電智混技術在技術上更爲成熟,動力系統更爲平衡。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汽車是一個耐用消費品,其最大的特點在於保值性強,使用效果好。在未來換購用戶爲主的汽車市場上,品牌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是極其關鍵的,本田的產品保值率和品牌信任度,都會對其混動產品的發展帶來很好的拉動效果。

強電智混決勝新合資時代

當前,混動市場增速已經超過純電,關於混動技術路線先進性的討論也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從技術路線來看,混動分爲並聯式、串聯式以及混聯式,而以本田爲代表的混聯式深度融合了前兩者的特點,能夠讓電機與內燃機更好的配合,實現動力與能耗的雙贏。

在清華大學殼牌清潔交通能源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燃燒能源中心副主任帥石金看來,發動機與電機混合用作車用動力,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滿足未來嚴格法規的主流技術路線之一。本田以電驅爲主的混聯構型是能夠滿足各種應用場景下全優體驗的一種構型。在未來智能網聯技術的加持下,本田混動技術將展現出的更優的全場景體驗。

據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新車型中心-強電智混技術工程師彭寅介紹,東風本田強電智混技術品牌下的最新技術成果已進化至第四代i-MMD雙電機混合技術,擁有更多電驅場景、更快電驅響應、更可靠品質、更少的經濟成本等“多·快·好·省”四大優勢,該技術品牌下同時擁有e:HEV強電智混和e:PHEV強電智混兩種技術。

“從系統原理來看,本田混動系統的構造以電傳導爲主。把發動機發出的電和電池的電融合之後作用於車輛,相比於豐田主要通過機械力傳遞,本田的優勢是切換平順、靜音性好。相比於純靠電驅動的增程式,本田的核心優勢在高速行駛時的能耗,減少了能量從機械-電-機械的來回切換損失,而採用發動機直聯,油耗有着絕對的優勢。”彭寅說道。

東風本田強電智混技術也在一系列實地測試中不斷證明了自己的過硬實力。日前,搭載強電智混的英仕派e:PHEV在北疆地區的媒體實測中,純電續航成績接近150km,達到了官標的182%,在同級產品中處於領先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的快速發展,加之新興科技企業的崛起,汽車合資品牌份額日漸減少。但造車不是一時之功,而是需要長期主義的戰略定力。

可以肯定的是,合資品牌在今天並不缺突圍的“砝碼”,依然具備新玩家們難以在短期內超越的技術實力、體系優勢、品牌底蘊以及口碑積累。尤其像東風本田這樣在智電轉型中展現出了極大爆發力的選手,其未來的市場表現仍不容小覷,在新合資時代依然具備突出的突圍潛力。(中國經濟網記者郭濤/主辦方供圖)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