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法學教育思政育人實踐 創新法律職業倫理教學模式
作者|董青梅
責編|薛應軍
正文共3594個字,預計閱讀需11分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法學知識水平,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這爲法治人才的培養指明瞭方向。教育部聯合中央政法委印發的《關於堅持德法兼修 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加大學生法律職業倫理培養力度,面向全體法學專業學生開設“法律職業倫理”必修課,實現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貫穿法治人才培養全過程。要求各門課程既要傳授專業知識,又要注重價值引領,傳遞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法學教育不能只追求法律知識的傳授,僅僅關注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道德品質的鍛造,要培養既有深度理論素養,又具廣博人文關懷的複合型法治人才。要緊跟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步伐,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律專業知識深度融合,培養具有堅定法治信仰、高尚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複合型法治人才。
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爲引領,創新培養高質量法治人才。法學院校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習中心、研究重鎮和傳播陣地,法學教育應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爲引領,驅動法學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學科體系深刻革新,培養“德法兼修”的複合型人才。要構建完備的法學學科、教學、教材與課程體系,在根本上提升法治人才的培養質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需求。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不斷完善法學教育體系,在把牢政治方向、優化學科佈局、創新培養模式、健全課程體系、強化實踐環節等方面發力用勁。比如,西北政法大學參照《法學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響應國家號召,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核心理念,對法學專業核心課程設置採用“1+10+X”的創新模式:“1”代表“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是法學教育課程體系的靈魂;“10”涵蓋法理學、憲法學等十項專業必修課,是法學教育課程體系的骨架;“X”則體現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將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融入法學教育體系,強化法治人才倫理素養與職業能力培養,不斷推動教學創新,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真正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智慧與力量。
思政賦能“法律職業倫理”,打造法學教育“金鑰匙”。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是法學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引領着法治人才培養的思想方向與價值導向。要持續深化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改革,創新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機制,爲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過硬專業技能和高尚職業操守的法治人才貢獻智慧。“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內容,要以總論爲基,以律師、法官、檢察官的職業倫理爲三大支柱,在法律規則與道德原則之間搭建橋樑。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要始終貫穿法學院校法治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塑造和追求法治信仰爲精神內核,以遵循和恪守法律職業道德爲實踐要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疏通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厚植學生的法治信仰和家國情懷,用“法律職業倫理”課程“金鑰匙”打開法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大門,培養德才兼備、德法並重的高素質法治人才。
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強化法治人才培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支撐。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科技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利器,人才是實現這一切的關鍵,三者深度融合可以形成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爲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肥沃土壤。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石,法治人才的素質直接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要打破以往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各自爲政的局面,形成協同創新的生態系統。法學教育不僅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更要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職業倫理素養的法治人才。要通過系統化、專業化、實踐化的教學,讓法治人才成爲既有法治信仰,又有職業操守的複合型人才,爲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沃土。法學教育要與時俱進,結合科技發展趨勢,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形成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法治人才培養模式。
深耕革命根據地法制史,傳承紅色法治基因。革命根據地的法制建設孕育了豐厚博大的紅色法治文化。紅色法治文化,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羣衆在革命時期積累的寶貴經驗,也是新時代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精神力量。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法制史特別是革命根據地法制史的研究,傳承紅色法治基因,賡續紅色法治血脈。紅色法治文化不僅是歷史遺產,更是現代法學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要深入挖掘革命根據地法制史的寶貴財富,將其紅色法治基因深刻融入現代法學教育體系,爲培養新時代法治人才開闢一條特色鮮明的道路。要將陝甘寧邊區法制史研究與法學高素質人才培養緊密結合,開設《陝甘寧邊區法制史》選修課,編寫根據地法制史教材,將紅色法治文化納入法學專業課程建設,充分發揮好馬錫五審判方式和革命根據地法制史研究既有優勢,將科學研究與傳播傳承有機結合,大力弘揚人民司法優良傳統,傳播紅色法治文化,爲法治中國的宏偉藍圖培養具有深厚歷史使命感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法治接班人。
強化法學實踐教學,構建系統化的法學課程體系。法律職業倫理課程是連接理論與實踐、塑造法律人靈魂的關鍵環節,其內容與形式的豐富性與深度直接關係到法治人才的品質與能力。加強法學課程體系建設,將強化實踐教學深度嵌入法學教育核心,特別是與法律職業倫理課程緊密結合,是提升法學教育質量的關鍵。法律職業倫理課程不能侷限於傳統的理論講授,要融入豐富的實踐元素,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及解決複雜倫理困境的能力。法學院校要與法律實務部門建立合作關係,讓學生直接參與法律援助、社區法律服務,在實踐中體會法律職業的使命與責任。讓學生親身體驗和實踐法律職業的倫理規範,才能真正深化理解和掌握,培養出具有高度職業操守的法律人才,通過開展模擬法庭和立法調研等活動,結合法治精神和職業道德的案例分析,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場景中學習如何平衡法律規則與道德考量,理解法律決策背後的倫理意涵。課程內容更新要緊跟時代步伐,融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對法律職業倫理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探討技術倫理、網絡安全、隱私保護等前沿議題,使學生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保持敏銳的倫理判斷力。法學思政育人實踐與法律職業倫理教學模式的創新,是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的關鍵。要培養一支既擁有深厚法學理論功底、又熟悉法律實務操作,擅長引導學生進行倫理反思的教師隊伍,構建立體化、互動性強的法律職業倫理課程教育體系,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能力與倫理素養。
探索法學教育的多元教學創新之路。要堅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針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個性化教學,通過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和職業規劃,制定符合他們需求的教學計劃,幫助他們獲取法律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在教學方法上,可採用案例教學法,選取國內外經典及熱點案例,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職業倫理規範,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全球法律職業的共性與差異,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法律職業中的倫理困境,鼓勵多元觀點碰撞與交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要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早日培養出一批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素質過硬、通曉國際規則、精通涉外法律實務的涉外法治人才。在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中,除增加常用國際法律規則的學習內容外,還可以適當增加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職業倫理規範,爲學生提供廣泛的職業倫理視角,使學生具備更加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思維。隨着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學生的信息交互範式與思想訴求發生了顯著變化,法律職業倫理課程也應順應時代發展,藉助互聯網新媒體創新教學模式,提升課程教學的現代化、科學化和人性化,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在講授法律職業倫理課程時,可藉助大學生慕課、學習通等視頻學習網站,鼓勵學生在課堂以外自主學習和閱讀相關學習資料,在課堂上開展相關的主題討論活動。教學內容的更新,要反映新時代法治建設和職業道德的新要求。要通過教學內容、方法、評價體系的改革,以及社會實踐的強化,行之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
法學教育承載着培養兼具道德素養與專業技能的法治人才的重任,法學院校要通過整合思政元素與法律專業知識,構建一套特色鮮明的法學教育體系,強化法學教育思政育人,創新法律職業倫理教學模式,進一步推動法學教育體系創新。法學教育不僅要傳授法律知識,更要塑造學生的法治精神和道德品質。法律職業倫理課程作爲法學專業教育的基礎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探索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課程建設,爲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人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智慧與力量。
本文爲2023年度西北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建設研究”(項目編號:YJWH2003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