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低迷生育率 「好孕地圖」速查全臺93家人工生殖機構

臺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攜手打造「好孕地圖」,彙整全臺93家人工生殖補助許可機構資訊,幫助不孕夫妻一圓家庭夢。(圖取自好孕地圖)

李先生和李太太結婚5年求子無果,今年7月進行第3次人工生殖療程,適逢補助方案上路,也成功迎來好「孕」。(王家瑜攝)

現代人晚婚晚生,2020年臺灣新生兒數僅16.5萬,創下歷史新低,出生與死亡人口驚見「黃金交叉」。爲挽救生育率,政府於今年7月起釋出「催生」利多,擴大人工生殖補助方案,放寬年齡限制並取消排富條款;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及臺灣生殖醫學會也彙整全臺93家人工生殖機構資訊,推出線上「好孕地圖」,幫助想生育的夫妻一圓家庭夢。

據美國中情局(CIA)預測,臺灣今年生育率僅1.07,在全球各國排名敬陪末座,婦產科醫師紛紛呼籲「少子化已是國安問題」。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指出,女性生育能力在31到32歲開始退步,過了35歲急遽下滑,不少中產階級夫妻希望先有經濟基礎再生育,但器官機能隨年齡逐漸衰退,「等到想生的時候,已經不能生了」。

張帆表示,過去認爲35歲以上生育屬於高齡,不過隨着人工生殖技術不斷提升,慢慢發現40歲以上都有機會成功生育。根據國健署統計,2019年人工生殖施行年齡以38歲女性最多,但張帆呼籲,人工生殖越早做越好,小於35歲的女性平均2.1次可成功懷孕,38到40歲卻得3.3次纔會成功。

我國自今年7月1日擴大人工生殖補助方案,凡是未滿45歲的不孕夫妻,都能透過人工生殖機構代爲申請補助。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國內有10%到15%的夫妻無法自然生育,但人工生殖所需的費用可能讓人卻步,因此將補助條件從中低收入戶放寬至全民皆適用。

36歲的李太太是新補助方案的第一波受惠者。夫妻倆結婚5年,起初以爲可以自然懷孕,後來妻子發現8公分大的子宮肌瘤,經過手術治療後又試了2年無果,便踏上人工生殖旅程;今年7月,他們進行第3次療程,適逢補助上路,也成功迎來好「孕」。

臺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表示,小於35歲夫妻有規律性生活逾1年,或是35歲以上規律性生活逾半年而無法懷孕,以及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等不孕症危險因子的夫婦,都已符合不孕症標準,應儘早尋求人工生殖機構的協助。

目前衛福部已公佈全臺93家「人工生殖技術補助方案」許可機構,臺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攜手打造「好孕地圖」(https://infertilitymap.org/),彙整各機構資訊,一指即可找到鄰近院所,幫助更多不孕夫妻一圓家庭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