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年末消費旺季 各地打出“組合拳”

國際商報記者 邵志媛

2024年漸入尾聲,隨着冬季冰雪運動升溫,元旦、春節等假期臨近,各地消費市場也隨之迎來旺季。發放文旅、餐飲等多品類消費券,啓動消費季活動,出臺促消費政策……近來,各地積極佈局促消費活動,在優化供給的同時,加快推動新型消費擴容提質,深挖消費潛力,打好年終“收官戰”。

受訪業內人士認爲,各地在當前時點推出的促消費舉措將對消費市場產生積極影響,助力市場回暖。未來,進一步促進消費潛力釋放,各方不僅要創新消費模式,爲消費者提供多元化的消費選擇,還應加強市場監管,營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券”力十足 激發消費新活力

爲充分發揮體育促消費功能,激發冰雪運動產業市場活力,日前,第十一屆全國大衆冰雪季(北京)暨第十一屆北京市民快樂冰雪季系列活動暨2024—2025北京冰雪運動消費季啓動,活動期間將發放不少於3萬張冰雪消費券。

“週末在逛商場的時候,看到全明星滑冰俱樂部裡有很多小朋友在冰場上馳騁,我家孩子特別羨慕,也去體驗了一下,回家後一直唸叨着還想再去玩。”家住北京朝陽區青年路的茹冰對記者說,“現場的工作人員一直提醒圍觀的人,通過‘北京健身匯’微信小程序可以領取滑冰消費券,下次來之前我也要先領券!”

記者瞭解到,爲提升消費熱度,各地根據產業特色和居民消費需求推出了不同類型、多領域的消費券。比如,河南鄭州12月1日發放了第一期1800萬元文商消費券;廣州宣佈發放1億元“食在廣州”政府餐飲消費券,分4個週期進行發放,第一輪已於12月4日發放;11月20日—12月31日,西安市雁塔區聯合美團共計發放了價值400萬元的2024年“雁塔美食購物節”政府消費券……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在當前經濟復甦的關鍵時期,消費券的發放有助於加速消費市場回暖,增強市場信心,還能引導消費者向特定領域傾斜,如餐飲、文旅等,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從以往領取使用情況來看,消費券對消費市場向好的促進作用較爲明顯。以浦東新區政府通過美團平臺逐周發放“樂享浦東”餐飲消費券爲例,數據顯示,在“樂享浦東”消費券帶動下,11月浦東新區餐飲堂食消費額環比增長19.8%,日均堂食消費者數量環比增長10.8%。

據瞭解,消費券發放當天,消費者線上搜索浦東新區餐飲商戶的頻次顯著增多。數據顯示,第1次發券日(11月8日)的商戶搜索量比前一週同期(11月1日)增長75%,第2次(11月15日)、第3次發券日(11月22日)的商戶搜索量比11月1日分別增長203%、181.3%。

對於近期各地密集發放消費券這一舉措,朱克力分析,與以往相比有多方面不同,將刺激更多消費需求——首先,發放規模更大,如廣州將陸續發放1億元餐飲消費券,顯示出政府刺激消費的決心和力度。其次,覆蓋範圍更廣,涵蓋餐飲、冰雪運動、家電、家居等多個領域,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此外,消費券的發放方式更加靈活多樣,既有線上領取、線下覈銷的電子消費券,也有與具體消費場景緊密結合的定向消費券。近期,消費券更加註重與以舊換新政策相結合,通過疊加優惠,進一步放大消費券的乘數效應,推動綠色消費和產業升級。

挖潛拓新 持續燃動消費熱情

今年以來,一系列促消費政策的實施爲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消費市場欣欣向榮,助力經濟回升向好。數據顯示,前10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9萬億元,同比增長3.5%,增速比前9個月回升0.2個百分點。10月份,消費品以舊換新及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應加快釋放,消費市場增速明顯加快,當月社零額4.54萬億元,同比增長4.8%,增速比9月加快1.6個百分點。

記者注意到,爲進一步發力促消費,近期多地在政策層面持續加碼。如上海市商務委等12部門印發了《本市關於更好發揮消費信貸促進消費提質升級作用的實施意見》,提出打造新型消費場景,豐富消費信貸供給內容拓展年輕消費場景;深圳市印發的《關於促進綠色消費增長的若干措施》基於當地市民消費特點,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節能家電和綠色電力等領域的發展。

“上述各地推出的系列政策,有助於增強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和能力。同時,政策的出臺也傳遞出政府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決心和信心,將提升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

“上述政策還有力促進了消費轉型和升級。例如,綠色消費政策聚焦鼓勵消費者購買更加環保、節能的產品和服務,推動了消費市場的綠色轉型。這不僅有助於提升消費者的生活品質,也有利於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王鵬補充道。

在進一步釋放消費潛能、促消費方面,王鵬建議,未來要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鼓勵創新創業等。創新消費模式,鼓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如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等,爲消費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消費選擇。引導綠色消費,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激勵相結合的方式,推動綠色消費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此外,還應優化消費環境,加強市場監管,打擊假冒僞劣商品和價格欺詐行爲,爲消費者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