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智造新途

(原標題:青春華章|智造新途)

青春華章|智造新途(來源:視頻綜合)

低空載人飛行器僅需12分鐘便可從深圳飛至珠海,廣州南沙的上班族可一鍵預約無人駕駛出租車下班回家……這樣的“科幻”出行場景,每天在粵港澳大灣區上演。支撐着夢想照進現實的,是名爲“創新”的力量。

單點原創:專注打造“爆款”

“廣東的低空經濟起步早、佈局快,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營商環境,具備相對完善供應鏈體系和製造業基礎,聚集豐富的人才資源,有着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億航智能副總裁賀天星表示,廣東是低空經濟企業成長髮展的沃土。

億航智能於2014年成立,是一家專注於無人駕駛航空器研發製造和提供低空經濟整體解決方案的科技企業。

億航智能2024年第二季度財務業績報告顯示,二季度營收1.0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919.6%,季度營收創歷史新高;第二季度實現調整後扭虧爲盈,調整後淨利潤爲115萬元,一季度爲淨虧損1010萬元。今年4月,中國民航局向億航智能頒發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生產許可證,這也是全球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行業內首張生產許可證。億航智能至此已集齊“空中的士”運營的關鍵“三證”,即型號合格證(TC)、適航證(AC)、生產許可證(PC),該飛行器已率先邁入規模化生產階段。針對城際間交通需求,今年億航智能將研發一款300至500公里的長續航產品,搭建智慧城市管理平臺。

近期,東部通航AW139型直升機載着10名旅客從深圳北站接駁機場起飛,實現國內首次“低空+軌道”空鐵聯運。航空應急救援、跨境及城際飛行、商務定製飛行、空鐵空港聯程接駁、低空遊覽……作爲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低空經濟正在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低空經濟展翅大灣區,城市羣低空運行網絡初具規模。“大灣區每天都有載人飛行器升降,我們要飛得起來,肯定就要落得下去,目前我們正在不停地探索基礎設施建設。”東部通航規劃建設部負責人周蕙表示,東部通航作爲國內最大的低空出行平臺,目前已建成國內首個A類高架機場及搭建“廣深珠空中走廊”,構建起常態化低空快速出行網絡,實現從深圳中心城區飛至廣州中心城區僅需25分鐘,從深圳蛇口郵輪母港飛至珠海僅需12分鐘。另外,在eVTOL的規模化商業運營、“空中的士出行”小程序的運力優化下,東部通航竭力打造平價化的低空出行價格體系。

東部通航的技術研發人員平均年齡30歲左右,隨着低空經濟如火如荼發展,這一平均年齡正在不斷下降。在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方面,周蕙介紹,東部通航與許多學校有培訓和研學合作,歡迎廣大青少年近距離了解載人飛行器的構造,將科學的種子根植青少年心中,也傾聽青春之聲。

始於興趣,成於熱愛。在創新的路上,無數青年爲了新意絞盡腦汁,成爲技術的攻堅手、創意的執行人,讓曾經的科幻成爲生活中的觸手可及。在法國里昂舉辦的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代表團位居金牌榜、獎牌榜和團體總分首位,其中廣東選手獲得的金牌佔比超三分之一。在“大國有故事 深圳少年行”演說大會現場,13歲的邱羽墨以產品經理的身份,向聽衆介紹她設計的AI產品幫到同學複習和學習。邱羽墨還以創始人身份,組建一支8人的跨校團隊,學生們用課餘零碎時間充當程序員、宣傳員、測試員以及設計師,迭代項目技術。

多點衆創:協同產業創新

激流勇進,衆行致遠。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正不斷提速換擋。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達253萬輛,佔全國產量約四分之一。廣東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已雙雙超過7萬家,企業創新活躍成爲廣東經濟的特色長板。

刀片電池、DM-i技術平臺、璇璣架構、易四方、雲輦、SiC MOSFET電控技術……近日,“青春華章 行走灣區·點贊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學生嘉賓團走進深圳比亞迪全球總部展廳,領略比亞迪秉持“技術爲王,創新爲本”發展理念,在汽車、電子、新能源、軌道交通等多個領域取得的成就。一面集中展示比亞迪所獲專利的“專利牆”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大家紛紛留影打卡。

人才是自主創新的關鍵。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表示,比亞迪員工總數突破90萬,其中技術研發人員近11萬。數據顯示,今年比亞迪校招總人數超萬名,其中碩博佔比近70%,研發人員佔比近80%,與年輕人共赴新能源發展新未來。

衆人拾柴火焰高。大灣區科創企業集聚智慧,協同促進產業創新,讓生產更有效率,讓生活更加美好。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華爲將鴻蒙系統引入智能駕駛領域,與賽力斯合作問界,與奇瑞合作智界,與北汽合作享界,與江淮合作尊界,與比亞迪合作方程豹,形成了HI模式、零部件模式、鴻蒙智行聯盟多點開花的汽車業務。大疆開創民用無人機產業,將無人機技術普及到農業、安防、電力、建築工程、基礎設施等行業,廣受消費者歡迎,大大提升各行業的生產效率。

重點開創:聚焦基礎科研

民用科技的創新應用,來自重點領域科技的基礎性、開創性研究。近年來,廣大科技工作者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關,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從深海到太空,從量子通信到人工智能,無數科技工作者辛勤付出與不懈追求,使我們以前所未有的勢頭翱翔於科技的天空。

在這些重點創新成果背後,有無數個日夜兼程的青春身影。作爲創新的後備軍和先鋒隊,青年科技工作者和莘莘學子懷揣夢想、肩負使命,永葆求知之心,勇敢地探索每一處未知的科學角落,以青春之力推動時代前行。

北斗衛星全球組網的背後,是中國科學院“80後”研究員徐穎提出天基、空基、地基的導航通信一體化解決方案,完成國內首個基於低軌衛星的北斗信號增強技術試驗。國產C919大飛機翱翔藍天的背後,是“85後”鄭曉輝帶領團隊“十年磨一劍”,實現飛行控制律技術應用,填補國內民機領域在控制律技術上的空白,讓C919擁有“中國大腦”。全球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的背後,是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85後”工程師王靜麗創新攻關成藏地質構造條件、流體運移體系分析、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多項關鍵技術。暨南大學“90後”副教授李宇超,帶領團隊提出納米光學操控技術,隔空操控細胞清除血栓,激活受損神經。

編織科幻是恆久的美夢,實現科幻是堅定的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實力邁向質的飛躍,一些領域從“跟跑”轉向“並跑”,甚至“領跑”。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3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標誌着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創新不停步,青春正當時。新徵程上,大灣區以創新爲引領,以改革爲動力,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在堅實經濟基礎上發揮創新“智造”的實力。聚才、愛才、育才,讓一批批年輕人用奮鬥書寫擔當,用智慧和汗水澆灌科技之花,爲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繁榮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