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打擊“仿種子”
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撤銷公告,撤銷甜瓜、西瓜等問題品種625個,常態化推進登記品種“仿種子”清理,持續淨化種業市場。
市面上常見的“仿種子”,是指對某個品種或親本進行簡單修飾、模仿改良而成的品種,其與原品種沒有顯著區別,甚至可能是盜用他人親本,仿冒、套用他人品種。而農作物的生長需要時間,農民很難在購買種子時“窺一種而知果實”,往往只能等作物發芽、生長起來才大呼上當,或者到收穫時才發現貨不對板、產量低下。
“仿種子”侵害的不只是種植戶利益。從供給端看,一個新品種的選育週期漫長,往往需10年以上,長年累月的心血被人盜用、仿冒,自然會打擊種業工作者的創新積極性。讓育種行業從業者頭疼的問題之一,便是育出新種子,打敗了“洋種子”,卻又敗給了“仿種子”。從市場端看,不法分子把已推廣的良種稍微改變性狀就作爲新品種推廣,貼牌、套牌的“仿種子”大行其道,“李鬼”趕跑了“李逵”,將造成育種同質化,擾亂種業市場。
打擊“仿種子”,推廣好種子,需從“入口”和“出口”兩端發力,完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入口”關,一方面要完善種子登記制度,各級品種登記審查單位應對登記品種的特異性實施實質審查,防止一品多名和剽竊原創品種的“仿種子”現象出現。另一方面,可嘗試縮短DUS(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測試周期,提高品種審定效率,防止因審定週期過長導致“仿種子”搶先佔領市場,保護和提高企業研發新品種的積極性。
在“出口”關,要持之以恆清理“仿種子”,嚴厲打擊假冒僞劣、套牌侵權等違法違規行爲,強化審定品種的跟蹤評價和風險評估,加大問題品種撤銷力度,打破品種“終身制”。建立合理的退出機制、開展問題品種清理,有助於保護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增強業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優化種業市場營商環境,確保種源自主可控。 (作者:李和風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