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四庫全書」收藏地 圓明園「皇家藏書樓」遺址掘出防火排水設施
▲圓明園內的「皇家藏書樓」文源閣遺址考古發掘作業告一段落。(圖/翻攝央視,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北京圓明園在清朝時期受到「八國聯軍」破壞,不僅十二生肖「獸首」四散各地,不少華美的經典建築也付之一炬。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聯合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8月起對「文源閣遺址」局部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出宮門、御路、河道、供排水設施、蹬道等遺蹟,確立部分建築的具體位置。
《央視》報導,文源閣遺址位於圓明園西北部,原爲四達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爲文源閣,是一處以皇家藏書樓爲主體的園林景觀,主要用於收藏《四庫全書》等典籍。通過本次考古發掘,明確了宮門、藏書閣、碑亭、月臺、趣亭、圍牆等建築的具體位置。
透過考古發掘,專家團隊在藏書樓前水池中心點的巨型北太湖石玲峰石發現底座,這批大型條石是藉着鐵質的銀錠鎖、扒鋦釘固定成平面基底,承載數公尺高的玲峰石重量。
此外,文源閣作爲皇家藏書樓,應設置相當程度的防火設施,院落內專門開闢一座大型水池,一方面供皇室成員觀賞,另一方面便於取水。研究人員曾初步斷定水池內是活水,但未發現明顯證據支撐,就在本次發掘中,首次發現完備的供排水設施。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中華透露,除了供水系統外,圍牆南側還發現了三條排水溝及南牆底下的「水漏」,「院內高,外面低,有一部分水就可以存到前面池子裡邊,多餘水就通過這個地漏到前面河裡去,整體的考量非常周到。
除建築地基被發現外,在路面上的不規則石塊構成文源閣院落內的道路系統,除南北向的道路互通,還設置多處「人」字形岔路,方便不同方向通行,該設計結構在過去的文獻及圖示材料中未曾出現過。
值得注意的是,文源閣考古還發現不少各類瓷片,尤其是琉璃構件及石刻,黑色的琉璃瓦屬水,反映出藏書閣在風水上「避火」的特色,同時,文獻記載裡的文源閣藏書樓便是以黑色琉璃瓦覆頂,本次發掘也印證古籍中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