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亞洲榜 這所韓國私校險勝臺大!背後「神隊友」是他
南韓成均館大學在三星電子入主後,不只成爲三星的人才培訓基地,國際評比排名也大幅進步,表現令人驚豔。 取自成均館大學官網
雖然高教界有「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的說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確實在人才培育一事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以南韓成均館大學爲例,過去在國際評比中,名次雖然較爲落後,但在三星電子入主後,不只成爲三星的人才培訓基地,國際評比排名也大幅進步,表現令人驚豔。
十年前,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世界大學排名中,落在200名之後的南韓成均館大學,近年來不僅名次明顯進步,更成爲該國科技人才的重要培訓基地,無論學術研究或產學合作實力,都不容小覷。
2024年THE世界大學排名顯示,成均館大學名列第145,臺灣大學排在第152;同年度,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亞洲榜大學排名中,成均館大學是第19名,臺灣大學則排在第21名。
觀察歷年QS亞洲榜排名可發現,成均館大學的名次,都領先臺大,但兩校差距不算太大,以2023年爲例,雙方便只差一個名次(成均館大學第18名、臺大第19名)。
事實上,成均館大學原本是一間教學型大學,在重視研究、論文引用的國際大學評比中,處於相對不利的位置;但如今,成均館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已有長足進步,而背後的關鍵原因,就是三星電子的「加持」。
2022年,三星電子和成均館大學合作,培養AI專業人才。圖左至右爲三星電子經營支援中心總裁樸學奎和成均館大學校長申東烈。取自Samsung Newsroom
三星入主促進產學合作,帶動成均館大學轉型
三星於1996年入主成均館大學,爲校方提供財務支持,直接參與學校管理,進而使成均館大學從教學型大學,逐漸轉型爲研究型大學。
負責成均館大學產學合作業務的機械工程系教授宋成鎮(Sung-Jin Song,音譯)表示,三星對成均館大學挹注資金,用於聘請國際級學者,提升研究能量,是帶動成均館大學國際排名進步的主要動力。
與2011年相比,成均館大學的教職員人數,在十年內從1250人,成長至1450人,且其中有12%左右,是有能力執行國際級研究的學者。
由科睿唯安公佈的2023年「高被引學者名錄」(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可得知,成均館大學共有8名教師入選,其論文被引用次數,屬全球前1%,在韓國私立大學中排名居冠。
三星對大學的投資,除了企業社會責任考量外,更重要的,就是人才培育。早在2006年,三星便與成均館大學聯手啓動「三星人才計劃」(Samsung Talent Program),每年甄選十名學生,提供全額獎學金和工作機會,藉此延攬優秀人才。
除成均館大學外,三星也陸續和延世大學、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以及浦項科技大學,進行類似合作,並於2023年,與蔚山科技大學(UNIST)、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光州科技大學(GIST)等學府簽署協議,開設半導體研究課程。
據估計,上述產學合作,可讓三星從2029年開始,每年從這七所學校,獲得450名半導體人才。
產學合作可讓三星從2029年開始,每年從七所學校獲得450名半導體人才。路透
大學治理不只一種模式,「產業拉動」也是選項之一
宋成鎮分析,在南韓,具備世界級研究能力的人才,多半想成爲教授,且有80%都在大學服務;相較之下,產業界很缺乏這樣的人才,直到三星和LG等企業,攜手大學進行產學合作,創造成功經驗後,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
三星對成均館大學的「加持」,爲臺灣高教經營,帶來哪些啓示?
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長、現任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說,成均館大學可被視爲三星的「人才培訓基地」,包括資通訊、工科、醫科學院,都是爲三星的人才需求而設立,是一種「產業拉動」的大學治理模式。
劉維琪認爲,臺灣現行的「校務會議」,只是大學治理的模式之一,但從他國經驗來看,應該讓大學可以自行設置「滿足其需要的治理模式」。
從教學朝研究轉型的成均館大學,並沒有停止「進化」的腳步。
宋成鎮稱,接下來,成均館大學的目標,是成爲一所「創業型大學」,運用大學的研究和教育資源,爲經濟、社會創造價值。
(本文出自2023.12.13《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