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哪的“臘肉”最好吃?經過評選,這10個地方上榜,有你家鄉嗎

聲明:本內容已開通全網維權,嚴禁抄襲、複製或搬運,一經發現,必追責。

臘肉,源於古人對食物保存之需求……

據傳,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之時,兵敗南下,途經漢中紅廟塘,漢中人即以上等臘肉相待,足見臘肉之歷史久遠。

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避難西安,陝南官吏曾以臘肉進貢,慈禧食後,讚不絕口,更添臘肉之傳奇色彩。

實則,臘肉之制,初爲苗族人發明,黃帝、蚩尤大戰後,蚩尤族兵敗南逃,倉促之間,將肉類醃製燻烤,以便攜帶與保存,此即臘肉之濫觴。

臘肉之制,工藝繁複,需經醃製、晾曬或燻烤等多道工序,方能成就其獨特風味。

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之鮮肉外,其餘皆以食鹽配以香料,醃入缸中。

七至十五日後,取出晾乾,再以棕葉繩索串掛,滴乾水後,掛於竈頭或烤火爐上空,以煙火慢慢薰幹。

此過程耗時長久,然煙燻之味,深入肉質,使其口感鹹香,油而不膩,嚼之滿口生津,齒頰留香。

臘肉不僅爲美食,更蘊含深厚之文化寓意。

在恩施土家族,女婿給岳父岳母“辭年”,必送帶肘子之臘豬蹄,寓意女兒之孝順與家庭之和睦。

而臘肉之紅色或棕紅色,皆爲中國傳統文化中吉祥之色,紅色代表喜慶、熱情,棕紅色則寓穩重、厚實。

其形狀亦有吉祥之意,或圓或方,皆寓圓滿與方正。

臘肉之制,需智慧與技巧,非隨隨便便即可成就,故亦象徵智慧與工藝之探索。

臘肉之保存,亦有講究。低溫、乾燥之環境,最宜臘味之保存。

然臘肉雖防腐能力強,亦非長久不壞。冬至以後大寒以前所制之臘肉,保存最久且不易變味。

農曆三月以後,臘肉則需在冰箱冷凍室中保存,方能長久保持其風味。

臘肉之食用,亦需講究,宜先以水泡或煮,以降低鹽分,再行烹飪,方能盡享其淳樸香味。

全國哪的“臘肉”最好吃?經過評選,這10個地方上榜,有你家鄉嗎?

1:四川臘肉。川菜系中的瑰寶。

其中,萬源老臘肉、皇木臘肉、冕寧臘肉、青城山臘肉、羌族老臘肉、巴山臘肉、寶興臘肉、綿陽臘肉、會理臘肉、南江臘肉等。

更是四川臘肉中的佼佼者,每一種都承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萬源老臘肉,產自四川省達州市萬源市,其製作工藝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是秦巴山區臘肉製作的典型代表。

成品呈黃褐色或醬紅色,光澤誘人,煮熟後入口即化,鹹淡適中,香味醇濃,回味悠長,韌而脆,特有的薰香味和臘香味令人難以忘懷。

皇木臘肉,因原產皇木鎮而得名,是川西平原臘肉和橫斷山膘肉文化融合的產物,肥肉琥珀透,瘦肉金絲紅,色澤豔麗,味美可口。

冕寧臘肉,源自涼山州冕寧縣,其製作技藝據說源於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廚師,肥瘦相間,口感適宜。

青城山老臘肉,已有上千年曆史,是都江堰市青城山的傳統風味製品,外觀呈黑黃色,層次分明,香味濃郁,入口清香。

食用方法多樣,可蒸、可炒、可燉湯,深受中外遊客青睞。

羌族老臘肉,是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獨有的特色傳統肉製品,色澤紅豔,肥瘦相間,口感獨特,清香與柔嫩交織,令人回味無窮。

巴山臘肉,也叫巴中臘肉,選用巴山黑豬,味香可口,保存期長。

寶興臘肉,雅安市寶興縣的特色美食,採用散養方式餵養的生態豬肉作爲原料,醃製出的臘肉瘦肉爽口、噴香化渣,肥肉晶亮透明、香醇甜脆,入口不膩。

綿陽臘肉,綿陽市北川縣和平武縣的臘肉都非常有名,採用傳統工藝醃製,肉質醇香,色澤紅亮,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是當地招待貴賓的佳餚。

會理臘肉和火腿,是有名的四川臘味,全過程手工製作,色澤鮮紅髮亮,脂肪透明,味道鮮美,肥而不膩。

南江臘肉,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的特產美食,其製作工藝獨特,口感鮮美,令人垂涎欲滴。

2:湖南臘肉。湘菜系的經典之作。

其中,湘西臘肉、安化臘肉、邵陽臘肉、盤王臘肉以及鳳凰隔年薰臘肉,更是湖南臘肉中的翹楚。

湘西臘肉,源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臘肉選用當地土豬,肉質細嫩,肥瘦相間。

製作時,將豬肉切成大塊,用鹽、花椒、五香粉等調料醃製數日後,再掛於火堂上方,以松柏枝、香椿葉等燻烤而成。

成品臘肉色澤紅亮,煙燻鹹香,肥而不膩,瘦肉緊實有嚼勁,入口即化,餘香繞樑,令人回味無窮。

安化臘肉,產自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其製作工藝獨特,歷史悠久。

安化臘肉選用當地山養黑豬肉爲原料,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製作時,將豬肉醃製後,以文火燻烤五十天以上,直至肉質緊實,色澤紅亮。

成品安化臘肉,煙燻味濃郁,肥瘦相間,肥而不膩,瘦肉緊實而不柴,入口即化,香醇可口,是湘菜中的一道佳餚。

邵陽臘肉,湖南省邵陽市的傳統美食,成品臘肉色澤金黃,油潤光亮,肥瘦相間,口感鮮美,入口即化,鹹香適中。

盤王臘肉,則是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瑤族人民的傳統美食,成品臘肉色澤金黃,油潤光亮,肉香骨脆,肥而不膩,風味獨特,是瑤族人民招待貴賓的佳餚。

鳳凰隔年薰臘肉,則是湖南省鳳凰縣的傳統美食,臘肉常年掛在竈房屋架上,以木柴熏製而成。

成品臘肉色澤黑亮,油潤光滑,肥瘦相間,口感鮮美。

品嚐鳳凰隔年薰臘肉,彷彿能穿越千年歷史,感受那份醇厚與美好,令人回味無窮。

3:廣式臘味。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宋年間,彼時阿拉伯人與印度人遠渡重洋,攜灌腸類食品至廣州,與本地醃製肉食的工藝相融合,逐漸孕育出嶺南臘味的雛形。

至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了將貝類等水產肉品臘制而食的習慣。

廣式小臘腸,因綁結時間隔較短,吊晾起來時宛如半指長的橢圓小肉球。

其口感緊實勁道,肉質有嚼勁而不失嫩滑,經典的廣式糖酒風味在口中散開,淡淡的酒香緩解了肉質的油膩感,同時鹽、白糖的搭配使得鹹甜適中,口味層次豐富。

東陂臘肉,亦是廣式臘味中的翹楚,包括臘肉、臘腸、臘鴨、臘狗四個主要品種。

其工藝特點在於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進行風乾,不經烘烤或煙燻,不添加亞硝酸鹽和防腐劑,具有臘香濃郁、香嫩爽口、回味悠長的特色。

東陂臘肉香、嫩、爽口,臘香濃郁,甜鹹適中。瘦肉呈暗紅色,肥肉呈半透明的白色或淡黃色。

東陂風腸的肥肉瘦肉搭配講究,三成肥肉七成瘦肉的叫“三七腸”,二成肥肉八成瘦肉的,便叫“二八腸”。

而厚街臘腸、黃圃臘味、正果臘味等,亦各有千秋。

厚街臘腸,選用優質豬肉,經過精細的挑選和處理,確保肉質鮮嫩多汁。

在醃製過程中,採用獨特的配方,將多種香料巧妙搭配,使得臘腸味道濃郁醇厚。

黃圃臘味,歷史悠久,製作工藝精湛,其臘腸色澤鮮亮,口感鮮美,臘香濃郁而不膩人。

正果臘味,則以其獨特的口味和製作工藝,贏得了廣大食客的青睞。

4:重慶臘肉。重慶臘肉之中,城口老臘肉、巫山老臘肉與秀山火炕臘肉更是佼佼者,各具特色,令人垂涎。

城口老臘肉,沿襲具有500多年曆史的民間加工秘方,經特殊的傳統工藝精心熏製而成。

其肉質精良,色澤鮮豔,皮色金黃有光澤,瘦肉紅潤,肥肉淡黃,彷彿是大自然的饋贈,充滿了質樸與純粹。

巫山老臘肉,同樣歷史悠久,製作工藝繁複而精細。

選用新鮮豬肉,先按一定比例放食鹽、白酒、醬油等進行幹醃,醃製過程中殺滅鮮肉表面的大部分有害菌,有利於後續加工。

再經燻烤、晾曬等多道工序,歷時二十餘天,方得成品。

秀山火炕臘肉,則是另一番風味。

其製作技藝幾乎遍及每戶人家,保持了原汁原味的風味。

選用新鮮豬肉分割成塊,醃製後用竹篾或稻草串起,掛在柴火竈上方的炕上進行熏製。

熏製時,用松柏枝加核桃殼、花生殼等柴草料進行煙燻烘烤,月餘後待肉變棕紅時即可。

5:廣西臘味。在廣西臘味中,文橋臘膽肝、瑤鄉臘肉、梧州臘腸、柳州牛臘巴、舊村板鴨尤爲著名,各具特色,令人回味無窮。

文橋臘膽肝,源於北宋,歷史悠久。

其製作技藝精湛,需將豬肝連膽完整摘下,用細鹽擦遍肝周,醃製一週後掛於通風處陰乾,再煙燻半個月。

製作過程中,膽汁滲透入肝,使得臘膽肝色澤黑黃,質地堅硬,捏之成粉狀。烹飪時,切片配以香蒜、辣椒粉,炒或蒸均可。

瑤鄉臘肉,則是瑤族同胞的傳統美食。

據瑤族史書《過山榜》記載,瑤族始祖盤王率族人南遷,狩獵野獸飛禽以補食用,醃漬處理後懸掛於火塘上方煙燻幹化,以備日後食用,謂之烘臘肉。

瑤鄉臘肉選用新鮮豬夾心肉,肥瘦適中,醃製後晾曬、烘焙而成。

其色澤金黃,肉質堅實,薰香濃郁。

烹調時,切片與野菜同炒,臘肉之香與野菜之鮮相互交融,令人垂涎欲滴。

而梧州臘腸、柳州牛臘巴、舊村板鴨,亦是廣西臘味中的佼佼者。

梧州臘腸色澤紅潤,肉質飽滿,甜中帶鹹,香味撲鼻;

柳州牛臘巴色澤暗紅,肉質幹而不柴,香辣可口,嚼勁十足;

舊村板鴨皮色金黃,肉質鮮嫩,肥而不膩,入口即化。

6:隴西臘肉。據《隴西縣誌》記載,其醃製約始於清朝乾隆年間,歷經數百年傳承,早已成爲隴西的一張迷人名片。

其製作技藝更是被列爲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隴西臘肉,瘦肉燦豔似紅霞,瘦而不柴,宛如天邊絢爛的雲霞;

肥肉晶瑩若瑪瑙,肥而不膩,微帶透明,恍若深山中清澈的溪流。

鹹淡適中,鹹香與肉香交織,花椒大料的鮮香在口齒間瀰漫,彷彿能瞬間喚醒味蕾,讓人回味無窮。

製作隴西臘肉,工藝考究,選材嚴謹。

需選用上好的生豬肉,以岷縣山地裡奔跑的蕨麻豬爲最佳。

搭配漳縣青鹽,黃河活水,以及隴西秘方中的鹽、花椒、小茴香、姜皮、桂皮、大香等十多種佐料,經過醃泡、晾曬等多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

醃製過程中,要將豬肉搓糖抹鹽,分層入桶壓放月餘,待其充分入味後,再懸掛在人字形木架或搭建的木椽臺上露天翻曬,直至色澤豔麗,肉質堅實。

7:鎮巴臘肉。陝西省鎮巴縣的瑰寶,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王,兵敗南下途經漢中紅廟塘時,就曾受到當地人以上等臘肉款待。

鎮巴臘肉選用漢江黑豬,其製作過程中,嚴守古法流程,將現殺的豬肉冷醃,加入食鹽、花椒、八角、桂皮、大小茴香和丁香等佐料,醃入缸中,十天左右出缸。

隨後,再用柏樹、香椿的枝葉點火慢慢烘燻至幹,並常年吊在火爐之上。

鎮巴臘肉皮色金黃,色澤鮮豔,瘦肉紅潤如棗,肥肉淡黃如玉,宛如藝術品般令人賞心悅目。

其味道醇香,肥而不膩,瘦不塞牙,入口即化,回味無窮。

臘肉煮熟切片後,表裡一致,透明發亮,色澤黃裡透紅,搭配青筍、蒜苗、青紅椒等時令蔬菜爆炒,紅肥綠瘦,令人齒頰留香。

清蒸臘肉,俗稱“案板肉”,將臘肉上籠蒸透,放涼切片直接食用,風味尤勝。

案板肉搭配農家自制的紅豆腐,更是堪稱絕美。

8:雲南臘肉。其歷史可追溯至周朝,彼時《周禮》、《周易》中已有關於“肉甫”和“臘味”的記載,足見其源遠流長。

雲南臘肉形態各異,色澤誘人。

宣威火腿堪稱雲南臘肉的代表,形似琵琶,皮薄肉厚,肥瘦適中,切開後斷面平整光亮,紅白分明,脂肪乳白透明,瘦肉呈自然肉紅色或棗紅色,猶如藝術品般令人賞心悅目。

諾鄧火腿、鶴慶白族火腿等亦各具特色,外觀或琵琶狀,或圓整如盤,皮面蠟黃或淡紅,肉面棕黃或褐紅,光澤誘人,令人垂涎。

宣威火腿,採用當地優良豬種,宰殺後用涼透的後腿爲原料,以磨黑鹽醃製爲最佳,歷經15-20天的醃製與晾乾,成就其色、香、味、形俱佳的品質。

麗江臘排骨則選用豬的軟排部位,加食鹽及輔助的酒、白糖、香料等醃製,15天后鹽味深入骨髓,骨頭與肉的味道完美融合,只需清水一煮,便能激發出濃郁的臘味。

而富邦臘肉,色澤鮮紅,味美可口,選用柏樹枝、甘蔗皮等燻烤而成,肉質乾爽緊實,臘味醇厚,肥而不膩,滑嫩爽口。

9:萍鄉臘肉。贛菜系萍鄉菜之瑰寶。

據《易經》記載,“日希於陽而煬於火,曰臘肉”,可見臘肉製作之古法,萍鄉臘肉更是承襲此道,歷經歲月洗禮,愈發醇厚。

每年冬至後,農戶殺豬宰羊,以備過年之用,將精選的豬肉、雞鴨魚肉等,用鹽醃漬數日,再懸於火塘之上。

以木柴、鋸末、穀殼等燃火慢薰,經月餘而成,色澤金黃,香氣撲鼻。

既可長期保存,又風味獨特,成爲萍鄉人家獨有的冬日風景。

萍鄉臘肉形態飽滿,色澤誘人,皮色金黃,瘦肉紅潤,肥肉淡黃,層次分明,宛如琥珀般晶瑩剔透。

其口感酥軟而不失嚼勁,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臘香撲鼻,芳香四溢,食之一口,便覺暖流涌動,暖身又暖心,是佐酒下飯的絕佳伴侶。

萍鄉臘肉的獨特風味,得益於其獨特的製作工藝。

醃製時選用粗鹽、食糖、五香粉、蒜泥等調料,均勻塗抹於肉上,自然風乾數日,再經煙燻而成,使肉質更加緊實,香味更加濃郁。

談及做法,萍鄉臘肉既可蒸煮,亦可炒制,風味各異,皆令人垂涎欲滴。

蒸五花臘肉,將臘肉切片,碼入盤中,入籠蒸熟,肉質酥軟,香氣撲鼻。

冬筍炒臘肉,將新鮮的冬筍與臘肉同炒,臘肉的鹹香與冬筍的清脆交織,口感豐富,美味無比。

更有萍鄉特色的藜蒿炒臘肉、幹筍炒臘肉等。

10:安昌臘肉。源自浙江紹興安昌古鎮。

早在千年之前,古鎮的居民們便以精湛的技藝,將豬肉經過醃製、晾曬、熏製等多道工序。

精心製作成臘肉,用以儲備過冬之需,亦或饋贈親朋。

安昌臘肉形態獨特,色澤誘人。

其選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經過紹興黃酒、古鎮特色的手工醬油等調味品的醃製,再經陽光、微風的洗禮,臘肉表面逐漸形成一層黑中帶亮、濃油醬赤的“臘皮”。

這“臘皮”之下,是緊實而富有彈性的肉質。

臘肉蒸熟後,醬香四溢,肉質酥軟而不失嚼勁。

談及做法,安昌臘肉的製作工藝頗爲講究。需精選上好的五花肉,用紹興黃酒、手工醬油、鹽巴等調料醃製數日,使其充分入味。

隨後,將醃製好的肉掛在通風處晾曬,待其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臘皮”後,再用柏樹椏枝進行熏製。

好了,今天就這樣,我是風煙食錄。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我們要堅守信念與夢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難與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標,爲自己書寫精彩人生故事。經過風雨洗禮,才能欣賞到彩虹的美麗。陌生人,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