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創橋樑造塔機迭代再升級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張翀 實習生 汪頎偉
1月3日,在荊州李埠長江公鐵大橋2標項目現場,隨着項目經理何承林在數智建造控制室下達指令,由中國建築先進技術研究院與中建三局三公司聯合研發的新一代輕型智能造塔機開始緩緩向上爬升。
隨着8個液壓油缸行程到達預定高度,新一代輕型智能造塔機首次頂升順利完成,標誌着大橋北岸索塔即將進入快速“拔節生長”階段。
荊州李埠長江公鐵大橋索塔系雙柱門式混凝土框架塔,高215.5米,相當於70層摩天大樓的高度。兩座索塔像巨人的雙臂一樣,將無數根鋼索緊緊拉住,讓橋面平穩地吊在50米的高空,而新一代輕型智能造塔機正是中建三局爲荊州李埠長江公鐵大橋“量身打造”的造塔“神器”。
2016年,中建三局研發團隊受到超高層建設領域的空中造樓機的啓發,全國首創“整體自適應智能頂升橋塔平臺”(簡稱“造塔機”),在宜昌伍家崗長江大橋順利投用,實現多作業層高效協同施工。
新一代造塔機由內外頂昇平臺組成,涵蓋了支撐系統、框架系統、模板系統及智能設施,其隨索塔主體節段攀升,猶如一個空中的“智能移動工廠”,工人在其中“如履平地”,開展“流水線式”作業。
相較於上一代造塔機,新一代造塔機的“軟硬件”大幅迭代升級,其裝配速度更快、系統更集成、操控更智慧,極大提升索塔施工安全、質量與效率。
更快:優化平臺結構,裝配率高達90%
中建三局研發團隊結合工業化、模塊化思路,重新優化造塔機內外框架結構,使得新一代造塔機裝配率大幅提升,高達90%。其框架部分,可以像搭積木一樣在地面進行預拼裝,有效規避了高空作業風險,同時縮短30%的安裝時間。
另外,針對荊州李埠長江公鐵大橋索塔截面、傾角變化較大的情況,設計獨特的滑移樑裝置,縱使索塔粗細長寬、傾角連續變化,依然能夠妥妥地實現自調節,整體適應性更強。
更集成:整合先進裝備,提升工效超30%
在自身結構升級的同時,新一代造塔機又作爲平臺載體,搭載智能布料機器人、全封閉智能養護、大體積混凝土溫控、裝備智能遠程控制、數字孿生系統、新能源供電等軟硬件設施,是各方面表現出色的“六邊形戰士”。
相較於上一代,新一代造塔機配備了更加簡潔易懂的操作手冊,更加直觀便捷的操作界面,操作人員只需依據界面的清晰提示,就能完成設備的操作與日常維護,實現“無門檻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研發團隊對傳統模板技術進行改進,打造具備液壓自動退合模系統,大幅提升模板安拆工作效率,進一步降低人工投入。
據瞭解,在多種集成裝置的加持下,造塔機內部工序流轉更加高效,自動化水平大幅提升,同比提升工效超30%。
更智慧:打造數字平臺,實現雲上管控
看似笨重的“鋼鐵巨獸”,其內部卻有一個“智慧大腦”。中建三局研發團隊運用北斗定位、遠程傳感、人機交互等前沿技術,以工程三維模型爲藍本,打造了新一代造塔機的“操作系統”——橋樑智能建造雲平臺。
據介紹,橋樑智能建造雲平臺猶如“現場直播電視臺”,可以把荊州李埠長江大橋索塔施工的實時狀態,全方位、無死角可視化呈現。即使不在項目現場,操作人員也可遠程啓動造塔機,操作其內部的智能布料機器人,調整行走路線、澆築量等。
同時項目在橋塔建設中應用5G塔吊裝備,系行業首次。“現在方便多了,不像以前一樣需要爬上爬下,坐在這個控制室就可以遠程操作塔吊運輸材料。而且我一個人就能操作好幾臺塔吊,嘿嘿。”從事塔吊司機工作十餘年的老張驕傲地說。
5G塔吊以5G技術、高精度激光雷達、智能傳感器等爲基礎,給塔吊“點睛”,地上手指一動,塔機空中百米揚鞭,造塔機與5G塔吊的“強強聯合”,實現了橋塔建造全過程智能操控,工效更高。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