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效率越來越低 經濟學家共話未來解決之道

“當前全球治理的效率越來越低,治理髮揮的作用也不盡如人意。”9月6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鬍曉煉在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全球治理何處去”圓桌討論上表示。她的這一觀點,獲得了其他討論嘉賓的一致認同。

當前,世界正面臨着氣候變化、地緣政治衝突、貿易衝突、大流行病和AI發展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戰,如何看待當前困境?全球應怎樣改革治理體系以更有效應對新挑戰?

全球治理爲何失效?大國博弈等成重要因素

回顧十幾年前,在全球面臨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形勢之下,全球主要經濟體開展了一場卓有成效的全球治理合作。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各國積極合作採取了多重政策讓全球的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然而,十多年後的今天,全球治理爲何再度失效?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原所長張宇燕表示,今天談論全球治理問題存在巨大的治理赤字,很多問題應該得到解決而沒有解決,比如氣候變化、環境問題、人口問題。

在張宇燕看來,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赤字,原因有三。其一是全球治理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全球公共的產品,誰都可以享受。但全球治理本身成本很大,它涉及到規則,因此在全球政府缺位的情況下,如何治理對所有國家都有影響,特別是有負面影響的全球問題。其二是每個國家的政府主要對本國負責。 其三是大國博弈。

張宇燕指出,大國博弈分爲三類,一類是互利共贏的博弈,一類是零和博弈,還有一類是負和博弈。而當前就處於負和博弈中,如果進入這樣的狀態,大國博弈是爲了打壓競爭對手,特別是還想用全球治理的這套規則體系來打壓競爭對手,全球治理赤字就一定會越來越大。

以色列央行原行長雅各布·弗蘭克爾(Jacob A. FRENKEL)在圓桌討論中也表示,貿易是傳播知識非常重要的引擎,但當前有一些國家採取了貿易保護主義。全球應該開發更多的工具來實現共贏。

“之所以需要全球治理,是因爲世界相互依存,存在外部性。”雅各布·弗蘭克爾表示,一國政策會影響到世界其他的地方,從純粹的邏輯出發,全球需要定義一個體系,它能夠內化所有的這些外部性。 只有如此,系統纔可以良好地運轉。

當前的狀況,正如國際金融協會執行副總裁克萊·勞瑞(Clay LOWERY)所言,全球的政策已經不像以前那樣有共識了,特別是美國,現在並不認同自由貿易的想法了。

此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羣還指出,那些制定規則的大國也應該做出調整,以適應最新的國際形勢。他們也應該考量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並形成長期發展思維。

全球治理何去何從?構建新的治理體系

面向未來,張宇燕認爲,全球應該首先處理眼前爭端解決機制不工作的問題;其次要形成全球共識,遵守聯合國憲章,並建立執行層的相關規則。此外,大國間要合作。而當前全球治理方面最重要的問題,仍是大國之間的協調和理解。

“各國應該在全球治理結構中,讓大家能有更多對話的可能性。”克萊·勞瑞亦認爲,各國也應該繼續維護WTO這樣一個角色,如果沒有WTO規則,各國會建立起更多的壁壘政策,國際交流也將會產生壁壘。

胡曉煉亦認爲,國際組織要保持其客觀性、中立性,不要讓自身專業能力、專業職能因受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及一些國家的政治因素所主導而喪失了主要功能。

此外,對於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的作用,胡曉煉認爲,中國提出來了全球治理最基本的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尋求治理中最大的包容性、最大的共識。這有助於各國一起來討論當前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影響最大的問題,而不是圍繞着自身的利益來設置議題,討論政策和制度。

“中國提出來全球治理的方式或做法、路徑,就是‘共商、共建、共享’,就是大家坐在一起來討論問題。”胡曉煉表示,中國也提出來了一些自己的公共產品應用於全球治理,如“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牽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等。隨着時間的延續,這些公共產品的推出將讓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逐漸發揮出來。

事實上,亞投行作爲中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新策略,已經在諸多領域凸顯治理效能。

“中國沒有排除任何人,這是一個包容性的組織。我們試圖去建立可合作的多變機構。”金立羣表示,在這個機構當中,大股東是發展中國家,而發達國家是第一次在國際機構中當小股東。之所以這些發展中國家會加入,是因爲他們沒有被邊緣化,他們可以發出聲音,可以參與。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