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定增接連折戟,股落債起之後市場何時回暖?

歷時一年半,財達證券上市後的首次定增最終宣告失敗。

財達證券6月19日晚間稱,公司定增預案因有效期滿自動失效。早在2022年底,財達證券A股上市次年,該公司即發佈了50億元定增預案,並在去年5月大修方案,將原擬投入自營業務的20億元縮減至5億元。但最終,財達證券未能成功融資“補血”。

定增方案因期滿失效的還有浙商證券,今年3月該公司80億定增因此告吹。去年以來,受再融資市場環境變化、監管倡導證券公司走資本節約型道路等影響,券商再融資市場頗爲清冷,不僅數量銳減,定增募資規模亦大幅縮水,更有券商撤回定增申請。

據Wind,年初至今未有增發或配股實施,無配股預案發布,僅國聯證券擬募資20億用於推進民生證券併購。對比此前,2022年,中信證券、東方證券百億級配股計劃落地,國金證券、長城證券等完成定增。

“目前比較實際的做法就是收縮戰線,減少資金需求,同時儘量擴大收入來源,度過目前的低迷。”有券商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股權融資受困,券商轉向債券融資以解資金“飢渴”。年內,南京證券50億元次級公司債券、中信建投200億元公司債獲批,廣發證券、東北證券等披露了公開發債募集說明書。

券商再融資市場何時回暖?債券融資是否將持續升溫?行業資深研究人士王劍輝告訴記者,受市場利率水平等影響,券商利用債券融資有一定空間。但綜合考慮成本等,發債融資或無法長期滿足券商的資金需求。

財達證券上市後首次定增失敗

財達證券於2021年5月登陸A股,是河北首家上市券商。

上市一年半之後,2022年底,財達證券拋出50億定增計劃,四成(20億元)擬投向自營業務,其餘資金擬投向融資融券業務、償還債務及補充運營資金。公司控股股東唐鋼集團認購不超過3.11億股,認購金額不超過17.27億元。

彼時,財達證券稱,截至2022年9月底,公司首次公開發行A股募集資金已經全部使用完畢,用於補充公司營運資金、擴展相關業務。財達證券IPO募資總額18.8億元。

去年5月,財政證券對定增方案進行了調整,主要涉及募資投向,自營業務資金從20億降到5億, 取消了原先對兩融業務的投入,募資投向增加了財富管理、投行、資管、私募股權等業務。

財達證券對此稱,爲了符合證券監管部門相關監管要求與產業政策導向,並將通過本次發行能夠彌補公司的資本金短板。

如今,隨着定增期滿,財達證券上市後的首次再融資宣告失敗。

今年3月,浙商證券80億定增方案也因期滿失效。公司於去年1月披露定增預案,擬向包括控股股東上三高速等在內的不超過35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11.64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80億元。

然而,預案發布後,上交所對公司下發監管函,處理事由爲非公開發行相關事項的監管工作函,涉及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據市場數據,浙商證券近年多次融資“補血”——2017年IPO募資28.17億元,2019年可轉債募資35億元,2021年4月定向增發募資28.05億元。

再向前追溯,2023年10月,中金公司270億元配股再融資方案也曾逾期失效。

股落債起?

券商再融資市場的冷淡持續已有一年多。2023年年初,針對證券公司融資必要性等,證監會稱,倡導證券公司自身必須聚焦主責主業,堅持穩健經營,走資本節約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此前的2022年底,華泰證券推280億配股計劃,但次年10月終止了該配股計劃。

去年以來,券商再融資明顯降溫,不僅預案披露數量減少、縮減募資規模,還有券商直接撤回定增申請。中原證券去年7月叫停70億定增申請,該筆定增推進一年多時間,經歷了三輪問詢。

據Wind,2023年全年僅有國海證券、粵開證券定增落地,無配股實施,兩家券商實際募資總額較計劃的大幅縮水。其中,粵開證券原擬募資不超過150億元,實際募資額僅爲3.24億元。

對比來看,2022年,長城證券、國金證券完成定增,中信證券、財通證券、東方證券和興業證券完成配股。

再融資之路受阻、股權融資愈發艱難之下,券商轉向發債“補血”。

今年3月,南京證券、中信建投先後公告發債事項。其中,南京證券獲准發行不超50億元次級公司債券,中信建投200億元公司債申請獲證監會覈准。另據不完全統計,年內至今還有廣發證券、東北證券等披露了公開發債募集說明書。

Wind顯示,2023年共有73家券商發行787只境內債券,規模超1.5萬億元,金額同比增長逾三成。

“券商債券融資同樣受市場、監管、業務結構等因素影響,但相對於股權融資,債券融資規模更穩定。”平安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維逸表示認爲,股權與債券融資各具優勢,券商需靈活選擇融資方式。

“(券商)利用債券融資還是有一定空間的。”王劍輝認爲。

“投資者在購買固定收益產品時,可能會首選大型央企國企的債券,券商的盈利模式、業務業績波動等也會使得券商的發債成本可能相應較高。”他同時提到,綜合考慮成本等,發債融資或無法長期滿足券商的資金需求。

Wind顯示,截至6月20日,63家券商共發行265只境內債券,發債規模合計4713.87億元,數量和規模相較去年同期的365家、 6933.32億元分別下降了27%和32%。

審慎開展資本消耗型業務

券商融資行爲仍處於嚴監管之下。

上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強上市證券公司監管的規定》,其中新增融資行爲規範條款,強調在IPO和再融資環節上市券商應當結合股東回報和價值創造能力、自身經營狀況以及市場發展戰略。

“《規定》中‘審慎開展資本消耗型業務’的提法與監管層引導券商走資本節約型、高質量發展道路精神相契合。”五礦證券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徐豐羽認爲,投行、財富管理等輕資產業務將成爲上市券商後續階段的建設重點。

徐豐羽同時表示,券商重資產業務中,單純依靠對價格判斷獲取收益的方向性自營業務、兩融業務屬於“審慎開展”的範疇,去方向性的場外衍生品業務、做市業務將成爲上市券商發力重點。

券商股權融資困境何時能夠緩解?業內認爲,短期內再融資或仍受限。

“短期內,券商再融資能否落地仍待進一步觀察。”申萬宏源非銀分析師羅鑽輝提到“當前監管層明確券商合理進行再融資,預計短期內券商再融資受限制延續。”

“再融資取決於股權市場的景氣程度,現在市場較爲低迷,不能容納增量的融資需求。同時,股權融資成本涉及到公司估值。總的來看,即便有些企業能夠發行成功,融資成本也會比平常要高很多。“王劍輝認爲。

“從出錢這一方來看,定增面對的是機構投資者或者是定向投資者,現在大家普遍的投資意願都也不是特別強,對中介機構的盈利預期也會有一定的謹慎判斷。因此出錢的一方可能也比較謹慎。”他同時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