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1萬多家藥局比超商多 「小症狀上藥局」落實自我照護

圖爲藥師整理藥品。(本報資料照片)

2023年全國藥局藥商總數達到1萬700多家,超越龍頭便利商店。不少民衆在出現輕微症狀時,會選擇到診所就醫,認爲只要花上200元,就有醫師看,也有藥可拿,卻忽略了潛在的成本,如交通費、請假及健保支出。爲讓資源合理運用,藥界宣導「自我照護」概念,小症狀就上藥局,希望政府讓藥局作爲分級醫療的最前線,把關社區民衆的健康。

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尹岱智表示,依財政部統計,2023年全國藥局藥商總數已達約1萬700多家,超過龍頭便利商店店數。疫情期間,民衆逐漸習慣到社區附近藥局領口罩、快篩等,對藥局建立起信任感,走進藥局的年齡層也有年輕化趨勢。

臺北黃小姐認爲,在診所就醫只要花上200多元,有醫師看診,還有3天的藥物可拿,比直接買藥划算;新北林小姐則表示,少子化趨勢下,健保收不抵支,若非大病,到藥局買藥即可,一些指示用藥(如:止痛藥)只要100元就能解決。

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王明媛表示,民衆到診所花200元就有這麼好的醫療,用的是大家共有的健保資源,有時看到民衆拿12顆普拿疼、6顆流鼻水的抗組織胺,不免有些生氣,其實不需繞一大圈找醫師,動用如此珍貴的資源,這也是藥界提倡「自我照護」的原因,希望民衆對自身有基本的認識、醫藥的基礎知識,也知道不舒服時如何發問。

臺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理事長蔡宜芳說,就醫有許多潛在成本,例如搭車、請假,以及健保支出。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試算,醫師診察費約300多元,加上藥事服務費等,每看一名病人,健保就要花約500元。臺灣明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點值問題、血汗醫護,都在反映健保資源不足,須好好珍惜。

李懿軒表示,疫情期間許多人提倡「把醫療資源留給需要的人」,現在也要養成這樣的習慣。小症狀上醫院,除會排擠到重症病人的需求,也會有交叉感染風險。若只是擦傷,可到藥局選購傷口的用品、抗生素、藥膏等。若是鼻炎、咳嗽、感冒,也可直接上藥局,降低醫療機構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