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首家CBD COP16觀察員資格 臺達電明年復育萬株珊瑚

今年臺達基金會邁出新的里程碑取得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觀察員資格,並登臺發表臺達在生物多樣性的耕耘與成果,基金會將朝向2025年前覆育1萬株珊瑚目標邁進。記者許正宏/攝影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屆締約方大會(CBD COP16)日前於哥倫比亞展開,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長期關注氣候變遷並已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永續策略,本屆透過基金會取得CBD COP16觀察員資格,成爲國內企業的首例,此外也於當地主辦2場與珊瑚覆育相關的周邊會議等,獲得各方熱烈迴響,今天舉行返臺成果發表會,目標保護至少30種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色名錄上受威脅以及臺灣特有物種。

臺達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表示,身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正式觀察員,臺達基金會自2007年以來每年積極參與帶回最新減碳資訊,並向國際分享臺達如何發揮所長爲全球暖化尋找科技解方。今年基金會邁出新的里程碑取得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觀察員資格,並登臺發表臺達在生物多樣性的耕耘與成果。

郭珊珊指出,近年全世界加速揭露生物多樣性影響與依賴,全球已有300家企業承諾採納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建議(TNFD),臺達早於2021年啓動執行,並在2023年成爲TNFD Forum會員,今年更被列爲全球首批TNFD先行者企業,臺達基金會也持續在珊瑚覆育上努力,朝向2025年前覆育1萬株珊瑚目標邁進。

臺達孕生珊瑚覆育計劃總顧問、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前所長戴昌鳳教授表示,臺達已協助臺灣珊瑚礁學者達成的研究成果涵蓋各個面向,包含在實驗室繁養殖銳枝鹿角珊瑚(Pocillopora acuta)的耐熱珊瑚幼苗進行野外覆育;蒐集排放型珊瑚精卵進行人工授精及幼苗培育以維持珊瑚基因多樣性;於基隆設立潮境珊瑚保種中心,目前已蒐集有20種珊瑚、3000 株活體珊瑚苗,目標將保護至少30種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色名錄上受威脅以及臺灣特有物種。另同步也投入臺達Micro-CT技術結合次世代基因定序,有助於建立臺灣珊瑚基因庫並接軌國際基因資料庫。

戴昌鳳強調,珊瑚礁是海洋中最豐富的生態系,雖然面積不足海洋的千分之一,但高達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依賴珊瑚礁,如今全球珊瑚白化事件頻繁,但臺灣的海域及地理位置特殊,受到的影響相對較輕微,臺灣珊瑚可能成爲全球珊瑚的挪亞方舟。

臺達基金會表示,本次在官方談判區上,在IUCN的自然館(Nature Pavilion)與國際珊瑚礁倡議組織(ICRI)的珊瑚館(ForCoral Pavilion),各分別主辦一場周邊會議,邀請國際權威科研機構美國莫特海洋實驗室(Mote Marine Laboratory & Aquarium)、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UCSD),以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等單位同臺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

臺達也指出,今年11月於亞塞拜然登場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9),將是臺達第17度實地參加聯合國氣候峰會,將分享臺達的創新節能技術如何導入建築以及AI資料中心,並持續爲臺灣帶回最新的國際氣候談判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