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網絡文明建設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8月28日至29日,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成都舉行。本次大會以“弘揚時代精神 共建網絡文明”爲主題,包括開幕式及主論壇、11場分論壇和“未來之夜——讓科技之光點亮網絡文明”網絡互動引導活動等。在此之前,“e路川行·文明有我”2024年四川省網絡文明主題實踐活動也已全面啓動。大會期間,人工智能時代網絡文明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成爲各界熱議的焦點話題之一。

在網絡正能量分論壇現場,百度集團總編輯李小鳴分享了基於文心一言推出的“蘇軾智能體”。隔着手機屏,蘇軾向我們抒發“不思量、自難忘”的嚮往,也重溫“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情境。李小鳴介紹,一個智能體背後,需要有專業史料知識庫,以及權威專家監修,通過大語言模型,將人物經歷、思考、性格真實重現,讓網民可以跨時空與古人對話,深切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他表示,在這個大模型薈萃的璀璨時代,隨着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們還會繼續努力嘗試,在正能量澎湃大潮當中,激盪創新的浪花,探索網絡文明的新圖景”。

不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合成等技術的興起,也給網絡誠信建設帶來巨大挑戰。在網絡誠信分論壇上,央視網黨委書記、董事長過彤指出,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也是網絡誠信建設的破題利器,通過技術創新打造功能豐富的工具箱,能夠更有效地擴大正面信息採集,辨別不實和僞造信息,阻斷有害信息的傳播,爲網絡誠信築起一道堅強的防線。他透露,“央視網已累計擁有超過200多萬小時的海量高清網絡視頻素材庫,形成了專業的數據標註能力,可以提取上千萬視頻數據的標籤,爲語料數據安全治理賦能大模型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此外,央視網和央視頻來打造了包括智能審覈、大模型安全,智能建媒等在內的AI智能技術應用生態,助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在網絡文明培育分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洪忠提醒,之前的網絡文明建設主要是基於“人”來提供內容,但當前社交機器人等AI大量出現,AI大模型可以很方便地生產各類內容,網絡文明建設面臨新挑戰和新機遇,需要重點關注內容供給側、文化側以及用戶側方面的問題。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劉嘉則談到,大模型不是萬能的,但讓它儘量和我們的三觀對齊,讓它表達我們想表達的觀念,以社會正能量的思維方式來做相關反應,這些都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