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面臨世紀難題,珠峰6159米處長草,南極在變綠:35年增近13倍

又是一個壞消息?南極正以驚人速度變綠,這可能讓很多人覺得是好事情,因爲南極變綠了,地球植被覆蓋率就高了,這樣就可以緩解地球的氣候問題?

好像這樣說也沒有問題一樣,但是建立在南極的變化之下,其實背後還是“不好的消息”,而是人類面臨的世紀難題。

因爲這樣的變化,預示着這可能帶來更多的問題出現,只要你瞭解到了這個變化背後的根源,你可能就不會這樣說了。

只是話說回來,地球部分區域變綠不一定是好事情,但大部分區域不變綠,那就可能是壞事情了,下面就來看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南極正以驚人速度變綠

這一次的消息也算是一個確定性的消息,南極變綠是根據實際性的衛星數據來觀察到的一個大變化。

根據資料顯示,整個南極大陸只有2%的地方,無長年冰雪覆蓋,動植物能夠生存,氣候酷寒,爲世界最冷和風暴最多、風力最大的陸地,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爲55毫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

所以,看到這個數據,對比一下南極正以驚人速度變綠,那就明白了,冰雪區域已經發生了改變,而通過實際性的觀察數據來看,這變化還是非常強烈的。

根據衛星圖像顯示,植物覆蓋面積在35年間增加了近13倍——這一趨勢將刺激南極生態系統的快速變化。

研究小組發現,半島上的植被覆蓋面積從1986年的不到1平方公里增加到2021年的近12平方公里。

與該研究跨越40年的整體情況相比,2016年至2021年的植被擴張速度大約高出33%。可以想象一下,這南極變綠已經不是小範圍的情況,而是大範圍的情況了。

所以,南極的變化是令人比較擔憂的,真的就如很多人說的那樣,未來南極是不是要變成“森林”、“大草原”?

這樣想其實沒什麼,但現階段來看,要是變成了那個樣子,那整個地球可能都徹底改變了,而不是僅僅的南極,包括北極等區域,那必然也是不一樣的情況了。

當然,除了我國南極出現這樣的變化,其實世界其他區域也有類似的情況,包括珠穆拉瑪峰,也出現了長草的情況,這也是肯定性的,這其實也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地球各個角落的變化都出現了。

6159m處!珠峰也長草了

的確,這也是肯定性的數據,而且相比這一次的研究情況來說,要早很多。

早在2020年的時候,關於珠峰長草的消息就來了,在珠峰6000米高度之上的區域,這一塊區域原本應該屬於積雪冰川帶。

但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區域的積雪冰川帶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已經超出了最初的想象,科學家觀測到在6159m處,發現了植物生長。

這些植物分佈在不同的區域,生長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些地方星星點點,有些地方特別的茂盛。衛星圖像也給出了證據,珠峰不再光禿禿,它已經長出了綠色的“頭髮”。

而且,不僅也是長草了,其面積也相當大,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藉助美國宇航局(NASA)的陸地衛星對喜馬拉雅地區的植被覆蓋率進行了測量。

結果發現,在海拔4150-6000米之間有植物覆蓋的高山冰緣植物區面積有所增加,甚至達到同一高度永久冰川和雪面積的5-15倍。這樣的情況可以說與南極相比較,也完全是非常明顯的變化,這些現象都是凸顯了不同的區域,變化情況也在不同的轉變之中。

看到沒?無論是南極正以驚人速度變綠,還是在珠峰積雪冰川帶長草,其實都是有一個根本性的因素在改變,而且也是當下人類面對的重要困境。

如果不解決的話,那未來問題可能會更加嚴峻。因爲這些區域變綠的“背後”纔是最爲關鍵的。所以,南極正以驚人速度變綠,珠峰變綠長草,都是壞消息。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區域變綠?

背後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全球變暖帶來的變化,全球變暖引發的極端性氣候演變,引發了這樣的變化過程。在變暖的時候,地球所有的區域也是隨之改變。

在氣溫不斷上升之下,如2023年,全球極地地區海冰面積創下有紀錄以來最低值。自1979年以來,北極地區海冰面積損失了近220萬平方公里。

此外,2023年南極冬季海冰面積約爲1680萬平方公里,是自1979年衛星觀測以來的最低值。這比1993年至2010年的南極冬季海冰面積平均值少了190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3個法國的面積。

所以,冰川融化之後,更多的地面出現,那給植物生長也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當然,單獨的南極變暖速度也有,這一次研究也指出了,自1950年以來,南極半島的氣溫上升了近3攝氏度,比地球上大多數地區觀測到的氣溫上升幅度要大得多。

所以,這不是穩妥妥加速南極冰川融化,爲其騰出空間嗎?而且,珠峰也是如此,都是因爲變暖爲其提供了基礎。

所以,這些背後的根本因素,就是全球變暖,這就是壞消息,全球變暖只要不緩解的話,那未來只會變得更加瘋狂,會有更多冰川區域出現大變化。

而且,人類在2023年才創造了歷史,2023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爲1850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最近10年(2014~2023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2℃。

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濃度逐年上升。2022年,全球大氣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濃度分別爲417.9ppm、1923ppb和335.8ppb,均達到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所以,依照這種趨勢下去,別說緩解氣候了,人類可能會遭遇不斷地極端性氣候襲擊,高溫,降雨,乾旱,風暴等等,都將全球影響,沒有一個國家或者人,可以逃脫全球變暖帶來的氣候鉅變。

當然,其實是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體吧,如果說全球變暖是一場生命的危機,那麼站在這場風暴中心的,不止有動物,還有人類。只不過,說到全球變暖之下,可能很多人又會說了。

不是小冰河時期要來嗎?

的確,不少人聽到這個,也是驚訝,“一會兒說全球變暖,一會兒說地球進入小冰河”,到底地球會如何改變呢?其實,現階段就是全球變暖的趨勢,但是對於小冰河的問題,它也是建立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之上。

在2023年7月的時候,《自然-通訊》提醒稱,在溫室氣體持續排放的情況下,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一個攜帶熱帶暖水北向前往北大西洋的巨大洋流系統)可能在21世紀中,或可能在2025年後的任意時間崩潰,這些評估強調了人類行爲對地球氣候系統的影響。

看到沒?如果稍微仔細一點的朋友就知道,是溫室氣體排放之後的事情,也就是說全球變暖繼續發展的話,纔有可能出現小冰河時期,而這個2025年的節點也只是一個預估的情況。

而且,這也並不是所有的都這樣預估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認爲,AMOC不太可能在21世紀完全崩潰。

那麼,這也說明了其爭議性的存在。

而且只要出現的話,那整個地球的確可能發生大氣轉變,主要是此前出現過這樣的情況,那就是這種突發氣候變化上一次發生於末次冰期的Dansgaard-Oeschger事件中,由AMOC的崩潰和恢復所致,這造成北半球平均氣溫在十年內發生10至15攝氏度的波動,遠大於現在一個世紀內1.5攝氏度的改變。

所以,這就是大家說的小冰河時期,但是一個確定下的數據,如果依照說明趨勢來看,那就是地球只要繼續升溫下去,未來小冰河就可能到來。

但話說回來,小冰河真的出現了,也並不是什麼好事情。因爲是一個極端,往另外一個極端發展,那還是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出現。

很顯然,只有平穩的氣候模式纔是最好的,不是全球變暖,也不是小冰河時期的出現。那麼,最終可能只有徹底讓地球氣候穩定才行了。

氣候變化,留給人類時間不多了

的確,氣候的變化改變已經刻不容緩,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

當地球的氣溫上升到一個新高度的時候,臨界點被突破之後,人類還想改變氣候,這個可能性也只會變得更低,因爲大部分說明是,氣候臨界點突破是不可逆轉的。

所以,建立在這樣的問題之下,氣候變化,留給人類時間不多了,需要加速進行氣候的改變才行。

然後,這也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因爲沒有多少國家願意一起進行對地球的維護,如果人類真的做到了氣候維護,那地球氣候早就改變了,而不是越來越極端化。

從上面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可以看到,沒有排放最多,只有排放更多,以至於還在不斷刷新。你說這還有改變的空間嗎?有,只是概率越來越低,人類距離臨界值也是越來越近。

所以,極端性氣候變化的背後,全球變暖繼續的發展,是人類面對的世紀難題,還不解決,最終也將傷害人類自己。

雖然說人類這些年也在加大對地外天體的移居,但是相對來說,要想真正實現移居,這個可能性還是極其低的,就如大家說的火星作爲“第二地球”,你說火星的變化現階段適合人類居住嗎?很明顯是不適合的。

而且就算是以人類現階段的科技實力去改造,沒有數百年的時間,可能也是難以直接在火星上居住的。

所以,將我們的地球保護好,是現階段最爲重要的,其他的問題還是需要後續看吧,如果地球都難以保護不好,那未來人類如何生存下來,又如何前往其他的天體?

這不是更加的困難嗎?那麼,加速進行氣候改變,這就是當下的關鍵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