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產教融合的“三聯探索”
產教融合是促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加強創新型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方針,是統籌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產教融合作爲推動高等教育協同創新、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核心機制,通過構建緊密的校企合作體系,實現了產業界專業技術與高校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與相互交融,促進了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作爲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應用型本科教育通過產教融合等教育改革創新,形成高質量人才培養永續機制,爲教育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作爲1997年創辦的安徽省第一所民辦高等學校,安徽三聯學院把立德樹人作爲根本任務,堅持應用型辦學理念,堅持教育發展規律、人才培養規律、科技創新規律、產業發展規律並重,堅持“特色辦學、錯位發展、產教融合、服務地方”的辦學思路,打通產與教、教與研、學與用的路徑,創新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標,探索出產教融合的“三聯模式”。
爲總結安徽三聯學院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發展的特色做法和創新實踐,近日,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人民智庫)專題調研組赴安徽三聯學院開展實地調研。
一、安徽三聯學院產教融合的改革邏輯
安徽三聯學院從教育綜合改革和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大局認識產教融合、理解產教融合、踐行產教融合。在多年的辦學生涯中,安徽三聯學院始終把產教融合放在解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的重要位置。安徽三聯學院校長金會慶提出,“密切關注新形勢下的產教融合的形式與內涵創新,關注深化產教融合改革的制度保障。”“既要思考和討論深化產教融合改革的頂層問題和制度設計,也要給予集團各單位充分的改革和探索空間,形成屬於三聯自身的產教融合新模式,打造中國民辦高校典範。”
安徽三聯學院是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層次高等院校,由安徽三聯集團於1997年出資創辦,爲安徽省第一所民辦高校。學校的成立已分別載入《安徽改革開放40年大事記》《新中國70年安徽大事記》。學校現爲安徽省新增碩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學校以工爲主,管、經、文、藝、醫、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開設本科專業48個。設有智慧交通現代產業學院、現代康養產業學院、數字創意現代產業學院、新商科學部、工學部、文學部等“三院三部”,全日制在校生18600餘人。辦學20餘年,累計爲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7萬餘人。
安徽三聯集團是以“產、學、研”緊密結合爲特色的民營科教集團,繫留日醫學博士金會慶教授1990年回國創辦,前身是安徽三聯事故預防研究所。集團業務範圍爲產、學、研三大領域,擁有高新技術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22家,主要分佈在合肥、上海、北京、黃山和東京等地。作爲集團創始人和三聯學院校長,金會慶博士長期從事道路交通事故防治研究,創立了以駕駛人爲主體的道路交通事故“三道防線”理論,其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以金會慶博士爲項目第一完成人的“中國道路交通事故主要預防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獲200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基於本體的交通系統駕駛員個性化培訓技術開發及標準化”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實現了我國民營企業和民辦科研院所的重大突破。
(一)提高政治站位,尊重發展規律,做好產教融合頂層設計
近年來,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和安徽錨定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的“三地一區”發展目標背景下,安徽三聯學院在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做好頂層設計,以改革的邏輯和市場的辦法開展產教融合,取得了良好的實效。如:協同集團內外重點企業,靶向對接安徽十一大新興產業,按照產業面向,打造應用型特色專業集羣;積極培育建設3個新專業集羣。學校41個招生專業70%面向安徽十一大新興產業,近兩年新增的6個本科專業100%面向新興產業,涉及安徽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領域;統籌產業鏈、企業鏈、科技鏈、教育鏈和人才鏈,協作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服務中小微企業工程技術管理等崗位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畢業生平均去向落實率95%以上,單位滿意度達96%;超六成畢業生在地方中小微企業就業,尤其是“項目制”“訂單化”式的專項人才培養,爲智慧交通、現代康養、數字創意類企業等緊缺人才提供供給。
人民論壇調研組認爲,應用型高校的產教融合正是要在一線對產業生態轉變、應用場景變化和勞動者素質提升作出反應,對新質生產力和未來科技產業發展保持特有敏感,從而促動經濟發展底層結構的轉型、優化、升級。安徽三聯學院的產教融合模式,緊盯時代背景和政策機遇,堅持產業引領和市場導向,依託自身資源稟賦,順應社會需求和區域發展的大勢,夯實產教融合的方法、路徑和舉措,順勢而爲,聚力成勢,暢通產教融合平臺,着力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二)依託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理順產教融合體制機制
安徽三聯學院秉持與生俱來的產學研基因,與安徽三聯集團兄弟單位“浸潤式”地開展產教融合,從歷史沿革來看,三聯學院產教融合契合當時的科技發展和生產力發展情況,從融入、融通到融合,路徑清晰。
1997—2007年產教融入時期,學校與三聯事故預防研究所共同申報“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新專業、編寫教材、共建“訂單班”“冠名班”。
2008—2017年產教融通時期,學校與集團旗下企業合作共建學科專業集羣、協同創新中心、雙能師資隊伍和產教融合平臺,交通安全、服務機器人等2個教育部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1個安徽省非遺傳習基地獲批運行。
2017年至今,積極探索產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業態。學校與集團旗下兄弟單位共建的3個產業學院已獲批安徽省產業學院,共建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
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基因是安徽三聯學院產教融合的底色。依託集團的天然稟賦,協同育人機制完善,產學研一體化基礎夯實。“血緣式”產業學院、“集羣式”學科專業、“雙棲型”師資隊伍、場景式教學課堂等以“共建、共創、共享”爲重點的產教融合體制機制逐步建成,並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
學校與集團旗下三聯交通、三聯機器人、上海聯岸等公司,協同集團組建的國家車輛駕駛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聯事故預防研究所、服務機器人研究事業部等科研機構,集團參與共建的企業、科研機構攜資金、人員、設備、無形資產等進入產業學院,其中三聯交通公司爲應用型高峰培育學科、碩士點聯合建設的累計投入達到5000萬元。
學校在產業學院中創新性設置了產業學院院長、總工程師崗位,集團遴選具有優秀管理經驗的領導幹部和技術骨幹,兼任院長或總工,加強產業學院班子建設。產業學院融合企業管理模式,將評價“指揮棒”向協同育人傾斜,營造雙向互動氛圍。
產業學院專業課程聚焦新興產業領域,集團旗下參與共建的企業、科研機構已將400餘項專利、軟件著作權整合打包“搬進”學校,學校將專業課程、畢業設計“搬入”企業……共建“課工廠”“課程館”“項目庫”等多類型教學課堂,校企共同打造實踐“金課”47門次,立項省級“微專業”2項、校級1項,大幅提升學生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
產教融合體制機制的保障使得學院和集團企業互相助力、彼此賦能。得益於產教融合,三聯集團旗下“三聯科技”板塊成就斐然,包括國家級車輛駕駛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事故預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交通事故預防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安徽省企業技術中心、安徽三聯事故預防研究所、交通信息與安全省級重點實驗室在內的“三聯科技系”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32項,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14項,國家、行業標準制定9項,國家專利603項。
安徽三聯學院產教融合的實踐基礎、育人模式、辦學成果,得到了有關專家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2018年,學校榮獲“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2024年8月榮膺“中國產教融合百強院校”。
(三)順應社會需求,打破學科壁壘,施行大部制改革
當前,新技術、新領域層出不窮,大學傳統靜態、封閉、離散的學科設置已然不能滿足時代發展需求,打破學科壁壘,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創新發展業已成爲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科改革的必然選擇。
按照教育部等《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和安徽省《關於印發深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服務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要求,安徽三聯學院着力進行組織和流程的優化或重塑,打破院系、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更好地促進交叉,使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教師隊伍建設的力量互相促進。
該校靶向對接安徽十一大新興產業,按照產業面向,施行大部制改革,打造“交通安全類”“健康養老類”“數字藝術類”3個應用型特色專業集羣;通過優化存量,紮實推進傳統專業改造,積極培育建設新商科、新工科、新文科等3個專業集羣。
2023年,學校撤併以學科邏輯組建的原二級院系,全面聚焦安徽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生命健康、智能家電等新興產業,統籌安徽三聯集團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合作舉辦現代產業學院。
智慧交通現代產業學院系學校與三聯交通公司、國家車輛駕駛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聯事故預防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共建,服務交通強國建設,圍繞智慧交通學科專業羣,開設專業 11 個,培養“交通+機械+計算機+通信”複合型應用型智慧交通專門人才。
現代康養產業學院系學校與三聯機器人公司、安徽合肥醫藥衛生學校等單位聯合共建,服務健康中國,圍繞現代康養學科專業羣,設專業 8 個,培養“護理+服務機器人+AI”複合型現代康養人才。
數字創意現代產業學院系學校與上海聯岸公司、安徽竹稞公司等單位聯合共建,服務數字中國建設,圍繞數字創意學科專業羣,設專業7個,培養“藝術+數媒技術+虛擬現實”數字創意人才。
在系統性的產教融合設計中,企業、科研機構與高校在合作共建現代化產業學院中建立了“專家共用、成果共研、人才共培”等三方共贏機制。
調研組專家、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張志勇指出,安徽三聯學院遵循改革的“三重邏輯”,即改革的宏觀邏輯——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爲牽引,統籌教育鏈、科技鏈和產業鏈三大資源一體化辦學,推動了應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創新;改革的中觀邏輯——以產業人才需求爲牽引、產業技術創新爲載體,實施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聯合舉辦產業學院,推動了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教育模式的創新;改革的微觀邏輯——以產業工人技術技能需求爲牽引,以企業真實場景的實踐教學和技術創新爲載體,由高校專業導師和企業技術導師合作育人,推動了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走出了一條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崛起之路。
二、安徽三聯學院推進產教融合的實踐探索
產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需要和有效途徑。新時代產教融合與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關係愈加密切。安徽三聯學院把握產教融合的時代主動,厚植產教融合土壤,以產業學院爲載體,以校企緊密合作爲依託,系統推進產教融合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協同“三鏈”融合發展,堅持管理體制綜合改革,完善高質量保障體系,堅持“教育三問”根本遵循,彰顯辦學特色和實效,推動學校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推動產教融合持續走實走深。
(一)強化黨建引領,樹立產教融合思想
深化產教融合是優化新時代人才供需問題、實現創新創業的關鍵環節,是知識經濟對教育領域和經濟領域的必然要求。安徽三聯學院認識到,產教融合是建設教育強國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現實需要,也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學院實現“特色辦學、錯位發展”辦學理念的重要路徑。作爲科教興國、產教融合的重要力量,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產教融合中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作用。
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黨的政治建設爲統領,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努力形成協同育人合力,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着力增強鑄魂育人底色。
學校制定《安徽三聯學院產教融合改革實施方案》,校院黨委圍繞產教融合專題定期研討,凝聚共識,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爲促進校企合作、“三院三部”體制改革和產教融合的強大動能。
健全立德樹人教育機制。以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爲抓手,以門門課程有思政爲補充,以綜合評價體系爲導向的四位一體的立德樹人教育機制,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標。開展思政課創新,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意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等多個制度文件,實施“五大行動”方案,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體系。堅持領導幹部上講臺講思政課制度,以實踐教學爲載體,構建實踐體系。通過系統佈局課程實踐、專題實踐、暑期實踐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優秀傳統文化爲涵養,彰顯課程特色。通過強化學術研究、文化融入思政課堂、開展主題教育等方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教育,提升育人效果。
學校現有省級“黨建工作標杆院系”1個,“黨建工作樣板黨支部”3個,“四星級黨支部”1個。2022年,學校思政課改革成果獲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專題推廣,《中國教育報》頭版報道。2023年,學校受邀參加長三角民辦高校協作育人研討會,以“學校高質量黨建引領賦能協同育人”爲題作交流發言。
人民論壇調研組認爲,安徽三聯學院的產教融合,有力把握了產教融合的歷史沿革,不斷提升政治站位,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凝聚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大合力,加快形成共促互進的新發展格局,積極打造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三聯範式”。
(二)樹立應用型辦學理念,培育應用場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安徽三聯學院始終牢牢把握應用型辦學理念,緊緊抓住“應用型辦學”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樹立應用型大學必須有高水平的理念,增強以產教融合爲抓手,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志氣和底氣。
校長金會慶多次提出,要轉變思想觀念,把全校上下統一到深化產教融合上來,營造充分理解、積極支持、主動推進的良好氛圍。要深化產教融合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無縫銜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
安徽三聯學院發揮校企合作辦學、產教融合教育、科教融匯創新優勢,融合企業管理模式,暢通人才交流渠道,在產業學院中設置產業學院院長、總工程師崗位,打造企業、科研與產業學院“雙棲”型人才團隊,從旗下企業、科研機構中遴選技術骨幹擔任技術導師,實施高校專業導師和企業(科研機構)技術導師合作育人。目前,3個產業學院雙能型師資佔比爲:現代康養產業學院爲92.31%,智慧交通現代產業學院爲86.67%,數字創意現代產業學院爲70.00%。
自誕生之日起,學校就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呼應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厚植產教融合生態。學校依託安徽三聯集團產業、科技、教育三大板塊優勢,從佈局產學研到培育新功能,再到打造產教融合新模式,歷經“融入-融通-融合”三階段,產教融合育人機制逐步健全,成效逐步顯現,特色愈發凝練,“產教融合”成爲學校創新發展的重要底色。
安徽三聯創始人、安徽三聯學院校長金會慶提出,“學校自誕生之日起就秉承集團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基因’,勇於創新和試錯,如今產教融合育人機制逐步健全,‘扁平化’管理改革有序推進,學生就業供不應求……希望通過三聯人的共同努力,力爭將三聯學院打造成特色鮮明的產教融合標杆院校,爲安徽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教育體制改革貢獻‘三聯方案’。”
調研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譚建榮指出,安徽三聯學院以“應用型辦學理念”爲中心,有效融合社會需求、科研需求和企業需求,注重發揮集團的系統性、集約化、扁平化特點,敢於在產教融合關鍵時點決策,善於在產教融合關鍵領域發力。協同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共建了類型層次多樣的產教融合平臺,這些平臺不僅覆蓋了高質量發展的多個領域,還實現了“德智體美勞”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覆蓋,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和教學資源。這些成果不僅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聲譽,還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增強系統集成,探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
產教融合,關鍵要做到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要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面對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兩張皮”、產教“融而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一頭熱一頭冷”等現象,學校主動踐行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基於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學理念,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1223”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即“一個目標”——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服務於中小微企業工程技術、管理崗位等複合型應用型高級人才;“兩個注重”——注重學理、注重實踐;“二元共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三種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學習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學校在推進產教融合過程中,注重教育主體的“多元性”、教育內容的“實踐性”、教育客體的“體驗性”改革,以學科專業建設爲龍頭,以產教融合平臺建設爲抓手,建設“沉浸式”真實育人場景,協同育人成效明顯。
在集團企業及科研機構支持下,先後共建了各類型協同育人平臺32個。如: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共建了三聯養老驛站、三聯康復工程研究所;在集團共建了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在校內共建了交通安全和服務機器人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交通信息與安全省級重點實驗室、安徽省院士工作站、三聯老年康養大學等,並共同佈局建設北京、上海產教融合基地。
安徽三聯學院產教融合注重因地制宜,不斷拓寬邊界,以內爲典型,以外爲重點。與安徽交建、科大智能、榮事達、蔚藍航空、用友新道、杭州中匯通航等企業開展合作;與合肥工業大學、浙江大學、南通大學、日本大阪大學等國內外高校開展校際合作;與交通、文旅、衛生、教育等行政部門建立溝通機制。校地行企聯合推進產教融合平臺共建、專業共建、師資互派、人才共育、項目共研、成果共享。
同時,針對新質生產力領域高素質勞動者短缺現狀,錨定安徽新興產業重點領域與關鍵技術,將企業“難題”變成科研“課題”,鼓勵揭榜掛帥,精準組織攻關,展示引領價值。“項目制”“訂單化”式的專項人才培養,爲智慧交通、現代康養、數字創意類企業緊缺人才供給適度“解渴”。
調研組專家、二級教授、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丁金昌認爲,安徽三聯學院創建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三聯模式”,以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建立“協同式”育人平臺,建設雙棲型師資隊伍,打造“場景式”教學課堂等,取得良好辦學成效。內部治理改革不斷創新,發揮民辦高校自主權及靈活機制,推行內部機構大部制改革,提高了管理效率。產教融合的三聯實踐在實現校企共贏上樹新標,在增強民辦應用本科教育吸引力上立新功;在賦能新質生產力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上創佳績,實現了學校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
三、安徽三聯學院推進產教融合的實踐成效
安徽三聯學院在新一輪教育改革中,秉承集團“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基因,統籌運用集團內外的企業鏈、教育鏈和科技鏈資源,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發展。
教學改革穩步推進。2019年學校獲中國品牌實力民辦高校;2023年校友會發布的安徽民辦大學排行榜中學校排名榜首;2019年學校獲批碩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2022年年底“交通運輸工程”獲批省級高峰培育學科,實現了安徽省民辦高校在學科建設上零的突破,電子信息工程等6個專業獲批爲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6個專業獲批爲省級特色專業,人工智能、智能交通獲批省級一流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13個專業獲批省級六卓越一拔尖培養計劃;2021年獲批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立項試點校。學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安徽省技術發明獎、安徽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全國產教融合標杆院校、全國高校產教融合50強等榮譽。
科研創新成果豐碩。近年來,學校先後參與國家“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工程院等各類項目10餘項,共獲發明專利14項、標準1項;參與研發的助力助行外骨骼機器人、心血管與肺功能測試儀等,已投入市場,提升社區與居家智慧養老服務質量。科研成果先後獲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發明獎。
人才培養提質增效。近3年,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西門子杯”中國智能製造挑戰賽、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等學科競賽中獲國家級獎項143項、省級獎項1260項,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212項、省級659項。畢業生平均去向落實率95%以上,單位滿意度達96%,“留皖率、留肥率”分別達到76.2%和43.5%,就業崗位對口率整體提升了12%,超六成畢業生服務地方中小微企業。學校連續多年獲畢業生就業先進集體和標兵單位,畢業生成爲集團內及關聯企業技術與管理崗位的重要來源,部分優秀畢業生加盟阿里、騰訊及法國育碧等國內外頭部互聯網企業。
地方產業受益顯著。以國家車輛駕駛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交通安全、服務機器人協同創新中心、交通信息與安全省級重點實驗室爲代表的產學研平臺研究成果直接實現了轉化,在我國道路交通安全領域具有行業領軍優勢,成爲支撐地方智慧交通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力量。學院積極響應國家科技政策,廣泛參與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涉足領域涵蓋了人因工程、智慧交通、信息技術等多個前沿領域。學院的研究團隊推動了相關領域的發展。其中有關項目通過中國工程院驗收,部分成果被國家採納。學校建設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習基地——剪紙藝術研究中心有效促進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推廣;嶽西縣大別山智慧文旅康養科教基地、中國老年產業人才實訓基地等平臺進一步助力安徽鄉村全面振興和健康養老產業發展。
四、產教融合的“三聯探索”的經驗啓示
近年來,安徽三聯學院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接產業發展所需,深化產教融合,堅持“集團內+集團外”雙輪驅動,紮實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打造多主體育人生態圈,推動產教融合走深走實,探索出一條具有三聯特色的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道路。安徽三聯學院產教融合的實踐探索,爲我們帶來四點啓示。
(一)以改革創新爲動力,實現體制機制創新,是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的前提
應用型本科院校除具備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科研服務等功能外,更加註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行業變革及職業變遷等情況及時調整發展戰略,開展教育改革創新。改革過程中,若受到體制機制束縛,學校的改革創新難度和風險將加大,導致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展緩慢。
產教融合的“三聯探索”實踐表明,學校充分發揮民辦高校自主權及靈活機制,以改革創新爲動力,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破除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在推進產教融合過程中,強化頂層設計,將產教融合作爲學校辦學的主要落腳點,通過制度文本、政策執行、創新機制、搭建平臺等多種路徑爲產教融合奠定基礎。與此同時,着力推進產業學院、學科、教學等多維改革創新,爲深度開展產教融合打好基礎。調研組專家、北京交通大學原副校長、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張星臣指出,安徽三聯學院推進產教融合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通過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辦學模式等,勇於創新和試錯,走出了一條應用型本科高校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以校企合作爲抓手,建立協作共享平臺,是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的保障
產教融合是一項系統複雜的工程,涵蓋政府、社會、高校、行業、企業等多元主體的發展協調,涉及多層面、多領域的協同治理、聯動推進。推動產教深度融合,需要逐步構建人才共育、專業共建、成果共享的發展路向,搭建產教融合服務平臺,統籌形成扶持政策、經濟投入、設備配套、成果推廣、效益評估等多個環節在內的配套支撐體系,實現資源互通、供需匹配、利益共贏,共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從產教融合的“三聯探索”實踐來看,學校主動適應行業企業成長新態勢新需求,堅持“以內爲典型、以外爲重點”的產教融合推進方式,協同共建類型層次多樣的產教協同育人平臺。充分利用集團交通安全、服務機器人、數字遊戲等產業科技優勢,實現集團內產學研一體化與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同頻共振、相互融合、聯動發展。同時,拓展與集團外單位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提高學校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爲企業輸送更多高質量技能型人才,實現校企合作共贏。由此,學校形成了“集團內+集團外”血緣式+合作型雙輪驅動的產教融合模式,實現內部資源的融通、外部資源的貫通,促進產教融合形成內外循環的良性生態環境。
(三)以產業需求爲導向,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的關鍵
產教融合核心要素是產業需求與教育供給之間的有效匹配。推動產教深度融合要面向地方支柱產業和企業的創新需求,暢通科教創新、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加強教育鏈、科技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的緊密對接和深度融合。
從產教融合的“三聯探索”實踐來看,學校辦學一個最爲突出的特徵,是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爲牽引,全面融入產業、支撐產業、引領產業、催生產業。尤其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以培養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爲主要任務、以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爲重要目標,將產教融合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錨定培養服務中小微企業工程技術和管理崗位的人才目標,堅持校內外資源並舉,從人才培養的前端至末端都有各類行業企業等各類主體參與,形成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以及人才鏈的橫向貫通和縱向銜接;堅持以問題和需求爲導向,特別關注國家、地方戰略需求及行業前沿動態,對接企業人才需求,加強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建設,發展特色專業,推動用人、育才精準匹配。
(四)以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爲目標,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的方向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要以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應用型高校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搭建創新平臺、優化資源配置等方式,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之間的良性循環,從而有效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加速發展,爲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支持。
從產教融合的“三聯探索”實踐來看,學校秉承集團“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基因,遵循科技創新和教育發展規律,靈活用好機制,做好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科研應用服務地方的水平。20餘年來,學校在創始人的帶領下,從深耕交通安全領域、創立了“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工程學”這一交叉學科的典範,到打造“雙棲”科研團隊,聚焦交通安全、智能製造、數字創意、生命健康等研究領域,持續推進應用型科學研究和協同創新,加速推動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創新優勢轉化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優勢。調研組專家、同濟大學原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江波指出,安徽三聯學院作爲地方性、應用型高校,積極探索形成產教融合的“三聯模式”,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融入社會發展和區域產業經濟、高等教育體系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等提供了生動鮮活的案例,學校要進一步做好產教融合運行機制,深入提煉總結“三聯模式”可輻射性,對外講好產教融合故事,爲其他民辦高校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鑑。
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專家成員:
譚建榮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張星臣 北京交通大學原副校長、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江 波 同濟大學原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
張志勇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
丁金昌 二級教授、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
陳陽波 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副總編輯、人民論壇網總編輯(調研召集人)
(執筆:劉春霞,人民論壇調研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