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產業即將爆發 或成新一代顛覆性產品

人形機器人產業迎來“井噴前夜”。

作爲未來產業的重要領域,機器人產業發展前景廣闊,而人形機器人憑藉其通用性強、交互能力出衆等優勢,或成爲最容易適應世界的機器人。日前,在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發佈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表示,人形機器人產業以應用需求爲牽引、以構建新業態新模式爲導向的生態正加速形成,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爲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又一顛覆性產品。

(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發佈會現場 郭博昊/攝)

發展人形機器人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

人形機器人是近年來機器人領域炙手可熱的焦點話題。徐曉蘭指出,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產物,擁有聰慧的“大腦”、敏捷的“小腦”、靈活的“肢體”,是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載體、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蘊藏着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

當前,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的推動下,人形機器人正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徐曉蘭指出,人形機器人在大數據、大模型、大算力的加持下擁有了“端到端大規模訓練與計算”的可能,從而將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用、好用。同時,人形機器人將成爲計算存儲芯片、控制軟件、電動液壓關節、柔性人造皮膚、衛星網絡、視覺聽覺技術等新技術的集大成者和最佳載體。

“人形機器人產業迎來‘井噴前夜’”,徐曉蘭指出,生態主導型龍頭企業快速崛起,帶動產業鏈上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發展。同時,標準、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以應用需求爲牽引、以構建新業態新模式爲導向的生態正加速形成,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爲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又一顛覆性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發展人形機器人並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徐曉蘭表示,一方面,人形機器人並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只是代替人類做一些或重複、或繁重、或危險的工作。另一方面,隨着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從零部件到整機各個環節蓬勃發展,繼而會創造更多新崗位,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人形機器人能跳“科目三”

作爲未來產業的重要領域,機器人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人形機器人憑藉諸多優勢或成爲最容易適應世界的機器人。業內人士判斷,2024年有望成爲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元年。

今年4月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上發佈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2024 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約27.6億元,2026年達到104.71億元,2029年達到750億元,將佔世界總量的32.7%,比例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有望達到3000億元規模。

事實上,我國正在加快佈局人形機器人相關產業。2023年10月,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推動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爲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提供支撐。明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去年11月,國內首家省級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北京成立,並於今年4月27日發佈自主研發的通用人形機器人母平臺“天工”,可實現6km/h的穩定奔跑,並對磕絆、踏空等情況也能做到步態的敏捷調整。今年5月,我國首個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上海浦東揭牌,其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青龍”,身高185釐米、體重80千克,全身多達43個主動自由度,能使用工具在小米里挑芝麻。

人形機器人也是今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重要展覽板塊,據介紹,共有27家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30餘家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亮相。“有些機器人摔倒了可以變形爬起來,還有的人形機器人可以跳‘科目三’,還有高速跑步的機器人等。”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樑靚介紹。

“機器人+應用場景”大量涌現

除人形機器人外,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同樣值得關注。徐曉蘭指出,我國已連續11年成爲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由2015年的7.0萬套增長至2023年的31.6萬套,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20.7%,佔2023年全球總銷量的53.6%。

我國是全球機器人第一大生產國。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由2015年的3.3萬套增長至2023年的43.0萬套,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37.8%,佔2023年全球總產量的72.9%。2023年我國服務機器人產量爲783.3萬套,同比增長21.3%。

一批企業茁壯成長。徐曉蘭介紹,自2009年第一家機器人企業上市以來,我國已擁有機器人相關企業上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0餘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0餘家。

“機器人+應用場景”大量涌現。機器人已由工業領域全面滲透到農業、醫療、康復、家政、能源、安全應急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