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轉舵”,驚動了誰?

——“活下來”:發展不再是硬道理

文:中外管理傳媒社長、總編 楊光

壬寅處暑,任正非又刷屏了。

這次,是事關他對於我們所處環境的驚人判斷,以及華爲的決絕應對。引人矚目的是,早在20年前就提出過“冬天”的任總,如今徑直提出規模已達6000億的華爲在未來三年的目標,就是:“活下來”!

沒誰“大到不愁活”

這是自萬科2018年率先要“活下去”之後,又一千億巨無霸企業明確以“活”爲公開目標。而在這一“去”一“來”的幾年間,同曾爲千億級巨無霸的海航、恆大、蘇寧、融創、華夏幸福等,都已先後在病危ICU里弄得“死去活來”。

既然不再有“大到不能倒”,也就自然沒有“大到不愁活”。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大概從未像今天這樣“無差別”地感受到生死寒意,並集體爲“活”而揪心。不只是中小企業,也包括大型集團;不只是局部行業,也包括各地各行業;不只是民營企業,也包括國有企業;不只是市場企業,也包括命脈領域……直到連當前中國企業界的公認翹楚——華爲,也要爲“活”而層層下血書。

發展還是“活”的硬道理嗎?

任正非這次提到了涉及華爲命運的三個關鍵層面:形勢、重點、措施。

措施,恐見仁見智,但前兩點:形勢與重點,則絕對大有共識可循。

形勢(判斷)是:展望未來10年,都會很痛苦;而就近3年,更是全球皆無亮點。總之,糟到家了!

細品之,我們會發現任正非言外的潛臺詞是:過去40年始終依靠“發展”,即通過增量空間來解決存量問題的時代,已過去了!

要知道過去40年,中國企業成長的總背景,就是“改革開放”,並已滲透到了無需再說的地步。但如今,中國企業恐怕要第一次面對:“改革”與“開放”這兩大引擎,在客觀上同時陷於低迷乃至熄火的空前挑戰——也就是說,理所當然的“動力”和水到渠成的“空間”將同時消失。

於是,誠如我以前提出過的:“活”,不再是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而已是一個必須全力以赴的目標。而能夠實現“活下來”進而“活下去”的目標,不再看機遇,而是看實力與底蘊;不再靠夢想,而是靠算盤與棉衣。

於是,手握6000億營收的“舵手”任正非,也決心調轉船頭。

到頭來,企業“活”還得“拼利潤”

重點(取捨)是:不抱幻想,不講故事,不追規模,不鋪投資,不啃骨頭;緊盯肥肉,緊盯利潤,緊盯現金,緊盯主業,緊盯質量。最終措施就是:傳寒氣,搶糧食;保工資,拼獎金。

且看本世紀走過20年後,我們會發現:房地產企業倒在了幻想上,互聯網企業倒在了故事上,實體企業倒在了規模上,轉型企業倒在了投資上。不是嗎?不解釋。

而值得強調的是,我們中外管理,早在兩年前的2020年秋,就已提出:中國企業比拼規模、比賽速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一定是首先比拼利潤。2021年就應該是中國企業的“利潤元年”!

這個判斷,是基於全球市場的支離,和資本市場的疲軟。畢竟,亢奮終會過去,私心終會泛起。這是人性,也是真理。到那時(也就是這時),企業能不能活下去,就靠自己的盈利能力。不盈利的企業是不道德的,這本是公理常識,但過去20年的舉國亢奮模糊了這一常識。如今,潮退了,混是混不下去了。而反之,企業盈利能力強,則意味着自身造血能力強,受制於外界壓迫的因素就少。

早在2006年中國企業還在紛紛高歌猛進時,日本豐田專家就曾在“中外管理全球性”訪學中對我直言:“你們中國企業沒什麼了不起。因爲你們靠自身管理創造利潤的能力太差(不是嗎)。所以你們不得不嚴重依賴銀行(還真是)。而銀行屬於金融,做金融最強大的正是美國爲首的西方人。他們一旦有一天不再歡迎你們,只要通過金融做做手腳,你們的實體企業就會垮掉(很現實)。我們在金融上也鬥不過美國,但我們實業盈利能力強(果然是)。”這不是嫉妒,這是箴言,且已近一語成讖。君不見,今年全西方陣營不是已聯手在金融戰場上對俄國人下狠手了嗎?子彈還在飛,但結局不難測。

這些,日本人早就想到了。

多年來,日本主流企業一貫主張:1、“保證利潤率”——稻盛和夫量化爲不低於10%;2、“保證現金池”——日本企業普遍留存不低於兩年全額工資的現金;3、“保證等身高”——日本企業對於槓桿經營普遍保持天然警惕,而力求經營穩健。

爲什麼?很簡單,“車開久了,膽子自然就小了”。衆多日本企業攤上過自明治維新150年以來的所有各類“事兒”,包括全球唯一初體驗的原子彈。他們親身經歷過的大坎坷與大週期,實在太多了……而其國家象徵,居然是一座還“活”着的火山——於是,日本企業整天都在想着關於“死”的事情,近年甚至在全球投資佈局出了“另一個日本”。

我們沒經過事兒的,總應該聽一聽那些經過事兒的。顛覆總是一時,而經驗則會長存。

具體到企業經營,從活下來到活下去,最基本也最靠得住的經驗,還是要有利潤!

從短期活下來看,兜內現金比賬面利潤更重要;但從長遠活下去看,真實堅實的利潤,比得過且過的現金流更重要。畢竟沒有利潤,遲早也會沒有現金流。

但利潤有利潤的邏輯。搶糧食,終究只是進村鬼子(而非日本人民)的野蠻做法,遲早會搶到地雷歸天;而種糧食、打糧食,特別是靠科技人文而非老天賞臉打糧食,纔是長治久安之計。

哪些地產上游企業還能“活”?

在任正非這篇內部講話下面,最火熱的一句評論是:華爲尚且要“活下來”,那廣大中小企業,還“活得下來”嗎?

——很悲情,這確實是一個很殘酷的現實問題。

中國“最知名”的隱形冠軍企業家: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2021年11月在接待“中外管理隱形冠軍參訪團”時,就曾凝重預言:2022年下半年,將會有一大批中小企業挺不過去而倒閉——而那時,他和我們所有人,都還不知道今年上半年,竟會是“這樣”。

2021年11月中旬,中外管理首次率"中國造隱形冠軍"企業家代表團對話曹德旺,曹德旺耐心與每一位心懷疑惑的隱形冠軍企業家敞開交換意見

而不用等今春,去年已註定哀鴻慘淡的,就是恆大的4萬家供應商,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

他們雖然作爲債主,卻無緣搶得“白毛女”。有相當一部分,今年會因“嚴重缺血”而先於債多不愁的恆大倒下。也不只是恆大供應商,不少房地產企業的上游供應商,如今都處境艱難。畢竟,站在國家高度,在這輪房地產危機中要救助的名單中,它們一直都排在後面。只好生死由命。

但也有例外。還是要看誰,特別是看頭幾年做了什麼。

一家長期跟隨“中外管理私董會”的民營建築企業,面對任正非所說的“未來三年”,雖然也會受行業下行的影響而尋機突圍,但它們卻並不需要爲三年之“活”而惴惴不安。因爲它們的下游房地產客戶裡,至今沒有一家面臨暴雷。

沒攤上恆大,也許只是命大。但“地雷陣”裡的幾顆“雷”居然都躲過去了,就絕非偶然。

事實上,這家企業在2017年獲得極具含金量的“國家特級建築企業”資質後,並沒有忘乎所以,沒有選擇“抓機會”激進擴張,特別是沒有選擇捆綁恆大等熱衷加槓桿的“大客戶”,去亢奮地衝自己的賬面光鮮,而是冷靜地緊跟2018年起就滿腦子都是“活下去”的萬科等一批穩健型開發商,從而“選擇”並“實現”了穩健式成長。

5年後的這個初秋,這家建築企業還可以平靜從容地與我們“中外管理私董夥伴們”一起思考與探討企業下一步該怎麼佈局,乃至有心情設計家族事業如何傳承,就是對其過去5年堅持不冒進、不盲目策略的最好犒勞。

遭惡人騙財的個人,總要先反思自己之前是不是太過貪婪;遭行情閃腰的企業,總要先反省自己之前是不是太過投機。反之,雪崩時還能活下來,就自有能活下去的道理。

“中國造隱形冠軍”的“活”答案

如果房地產的上游企業都可以“活下來”,那麼其他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究竟誰能夠“活下去”?

正在如火如荼評審、即將於9月秋分時節揭曉的“第5屆‘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其競選企業的整體數據給了我們很清晰的答案,足以令我們爲之振奮。

在這個極特殊的年景下,還有多少中小企業有心情競選參評?還有多少中小企業有底氣展秀肌肉?又有多少中小企業在心神狐疑中寧願埋頭躲藏?

事實證明,越是寒冬下,作爲中國中小企業中的塔尖:專精特新企業,以及進一步作爲中國專精特新企業裡的塔尖:“中國造隱形冠軍企業”,和緊隨其後的“時代匠人企業”——不僅在既有優勢中依然信步閒庭,而且還在行業震盪中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好的經營業績。

本屆“中國造隱形冠軍”和“時代匠人”的角逐競選企業,在嚴酷環境下,不僅數量比上一屆逆勢增長了一倍以上,而最終根據參評標準、憑藉硬實力得以脫穎而出進入複選的競選企業,也達到了42家,創造了新高。與此同時,這42家競選企業的總體經營質量與財務業績,也都創下了歷屆最高。

就財務業績而言,這42家僅僅只是進入複選、有機會衝擊最高榮譽的競選企業,在剛過去的三年(2019-2021),即跨越了疫情前與疫情中這段非常時期,就已成績斐然。

能夠三年始終保持盈利的企業,高達100%;

能夠三年始終保持利潤率至少穩定的企業,佔到52%;

而這其中又能夠三年始終保持利潤率逆勢持續增長的企業,更達到競選企業總數的36%。

與此同時,在過去的2021年度,這些競選企業的平均負債率則爲38.9%,自主可控。

這些跨行業、跨地域、跨週期的連續數據足以說明,當你的企業即便體量不大,但只要過去持續在一個細分領域裡精益求精地耕耘,從而具有足夠行業話語權時,你在市場青黃不接時就不用仰客戶和銀行的鼻息,在行業遭遇寒流時你不僅可以長久定得住神、憋得住氣,而且市場只要能夠運轉時,你的企業一定第一個反彈收復河山,甚至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

而如今華爲之所以喊出“活下來”,卻幾乎沒有誰真相信這家企業會“活不下去”,就在於華爲過去20多年,恰恰一直是按照隱形冠軍的戰略模式在堅定前行:

持續聚焦一個B端市場,持續攻堅一個細分山頭,持續重資投入研發,持續拓展國際市場,持續重視客戶黏性,持續保持危機意識,持續立足腳下並眺望未來。

由此可見,如果說福耀是中國最知名的“隱形冠軍”,那麼華爲就是中國最知名的“前隱形冠軍”。

因此,在這批角逐新一屆“隱形冠軍”與“時代匠人”的中小企業裡,我相信假以時日,未來一定會孕育出新一代的“華爲”!

中外管理傳媒

活着見證下一個“華爲”

在一個“今天能否活下來,進而明天能否活下去”的艱難時代,本質已不取決於現在我們怎麼辦,而是至少過去5年,乃至過去10年,我們都一直在做什麼。昨天的種子,已經決定了今天的果實。那麼今天,只要我們還活着,爲了活下去,我們決定持續做什麼,也將決定當任正非認爲行勢有緩的曙光來臨時,我們是不是和華爲一樣,都還有機會。

任正非今天能轉舵,恰恰在於華爲過去20多年的主航道,一直都是對的。

而在第5屆“中國造隱形冠軍”與“時代匠人”即將呱呱誕生的2022之秋,我們是否已然驚醒與頓悟?

是的,誰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