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有小明滯留在大陸!小明媽恐面臨二次離婚 臺家庭破碎
目前仍有陸籍配偶前婚生子女滯留在大陸,骨肉分離,陸籍配偶恐將面臨家庭再度破碎。(王可安提供)
王可安的妻子是一名陸籍配偶,去年1月26日妻子帶着小孩回大陸蘇州探親,不幸適逢疫情,妻小在滯留在大陸。爲了見到妻小,他幾乎參與每一場「小明回臺」陳情活動,長達8個月後,他纔再次見到妻小。因爲親身經歷與小孩分開的痛苦,看到現在身邊周遭仍有小明的媽媽見不到小孩,最長甚至達到2年的時間,非常感同身受,他呼籲政府,不要再忽略這一羣人。有一位小明媽媽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表示,自己的前婚生子女遲遲無法來臺,孩子現在缺乏安全感,心理極度不安、自卑,如果因爲疫情導致孩子超齡無法入境,「她和臺灣的丈夫將面臨家庭破碎,被迫離婚,對她和丈夫也是二次的傷害,因孩子不能沒有媽媽,她只能選擇離婚回去照顧尚還年幼的孩子」。
王可安表示,去年小明們以境外生名義回臺,今年同樣以境外生爲標準,但境外生來臺主要目的是念書,也是短期在臺,相較於滯留在大陸的小明們均未成年、且需要母親照顧,是屬於沒有選擇的一羣,但卻被排斥在外。今年1月1日政府修改規定,開放陸配小孩來臺,看似放寬了,但卻精確切割了「陸配前婚生子女」這塊。王可安說,雖然陸配前婚生子女看似跟臺灣連結較小,但是試想,母親在臺灣,天天想着大陸的小孩,家庭裡更有着臺灣丈夫、臺灣公公婆婆,同感憂愁,其中最久小明媽媽與其子分開長達兩年,這樣也是變相造成家庭的不美滿。
王可安說,可以想像,親子分離長達兩年這樣的痛苦,是他當時經歷見不到妻小痛苦的兩倍,希望政府基於人道考慮,「想想自己是否與自己父母親、兒女分開長達兩年的經驗」?
王可安表示,陸配們不同於大學生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痛苦,有苦說不清,是邊緣中的邊緣,他了解到現在滯留在大陸的小明大約有10位,大多都已向政府專案申請過,也陳情過,但都沒有得到確切的答覆,或是又將決定權交由疫情指揮中心。
王可安更指出,現在指揮中心的專案開放綁學籍,但其實這已經跟科學防疫無關,學籍事宜應迴歸教育部。讓陸籍未成年子女以「來臺接受其生母的照顧」單獨爲由入臺,是疫情前原有的規定,非新的要求,這原與疫情無關,而人數又少到只有10位左右,爲何不能直接讓這麼少數量孩子入臺家庭團聚?而非要新設一個申請學籍跟純粹大專生來臺的程序綁在一起呢?王可安質疑,基於疫情原因他可以體諒,但是都開放境外生了,爲什麼僅少數10人不能開放,這相對來說完全是可控的狀況。
一位小明媽媽表示,她與大陸前夫離婚,兒子由她監護,2019年12月在大陸與臺灣丈夫辦理結婚,2020年1月疫情爆發,無法入臺辦理結婚手續,2020年7月境外生開放入臺時,新婚新娘仍未開放,2020年底纔開放准予入境結婚,2021年2月取得依親居留證,同時遞交兒子入臺申請書。她表示,小孩未成年,隨她入臺生活需要在臺讀書,移民署告知因爲疫情關係,教育部暫不開放轉學生來臺就讀,所以至今無法入境,小孩已快滿15歲,距離條文規定的16歲將無法入境只剩一年之餘。
小明媽媽說,每月她都電話詢問開放情況,今年4月稱已提上討論議程中,之後因臺灣本土疫情爆發而再次擱置。條文規定年滿16歲將無法入境,孩子今年即將15週歲,疫情不知何時才能趨緩,孩子將面臨超齡無法入境的情況,現在孩子託付大陸親屬代爲照看,「孩子現在缺乏安全感,心理極度不安,不喜歡和外界溝通、自卑,孩子是無辜的,已經失去父愛了,不能再失去母愛」。她說,如果因爲疫情導致孩子超齡無法入境,「她和先生將面臨家庭破碎、被迫離婚,對她和先生也是二次的傷害。因爲孩子不能沒有媽媽,她只能選擇離婚回去照顧尚還年幼的孩子」。
小明媽媽期盼相關部門能夠看見他們的難處,「不要讓好不容易組建的幸福家庭再次破碎、骨肉分離,懇請協助允許孩子入境手續的辦理,讓他們家庭早日團聚,讓他們的孩子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享受媽媽的呵護和關愛,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快樂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