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相信自己是理性的,其實是高估自己、自以為是
圖/pixabay
作者: 魯爾夫.杜伯裡
如果你喜歡對牛彈琴或即使白費工夫還是要去碰壁,那就應該相信你周遭的人都是理性的動物。要不要試試以再清楚不過的論點,去說服你的另一半、你的同事、上司、客戶或鄰居,讓他們認同你的意見?我保證你自己很快就會失去理智。
舉個例子,試着讓你太太打消念頭,不去買她的第十七雙鞋。你的理由肯定很充分,只是恐怕她聽不進去。或試着絕對理智地說服你先生,告訴他一輛車並不需要三百匹馬力。
你投資股票嗎?那就相信其他投資者也都跟你一樣理性,而且股票行情總是正確反映公司企業的價值吧。這很合理,不是嗎?如此一來,你就得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例如當股票市場再次爆發恐慌時,你將錯過每一個可以撿便宜的機會。而且你也會在泡沫破掉之後,才意識到泡沫的存在。
假若身爲政治人物的你,目標是失敗,那就相信選民會因爲你天資異稟、政見高明和論點無懈可擊而投票給你吧-因爲事情肯定不會這樣發生。選戰的勝利者,事實上會是你資質無比駑鈍的對手。而原因是:他們在海報上笑得很討喜,他們愛講陳腔濫調的客套話,還不厭其煩地到處握手親小孩。
想保證下次在跟某個潛在的生意夥伴打交道時栽跟斗嗎?那你就不苟言笑,只關心合約內容,完全沒問也沒聊他的老婆小孩或他的興趣嗜好及度假計劃。
不過親愛的讀者,你最悲劇的失敗,會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理性的。你的錯覺會讓你昧於以下事實:其實你一直在高估自己,一直很自以爲是,也一直在假借某種(不理性的)「理由」,來拖延你不想做但很重要的事。
理智的輕聲細語
有很長一段時間,經濟學家的研究都是以「理性人」或「經濟人」(Homo oeconomicus)這種理想化的形象爲基礎。經濟學家假設,人基本上都會理性思考,擁有不受限制的意志力,專注於最大化自身利益,能夠迅速思考且隨時擁有完整的資訊。而這個錯誤假設帶來的結果,就是長期以來讓經濟學惡名昭著的許多無用的預測。到了一九七○年代,一種思想上的轉變開始了。
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人的行爲其實經常偏離理性;經濟學終於認識到心理學的重要性,而在此同時,心理學也經歷了長足的進步。長久以來,它都只是一堆上不了檯面的論點與假說(關鍵字:佛洛依德),現在它確立了自己成爲一門實證科學的基礎。今天我們知道了一件過去人憑直覺一直都知道的事:人很少理性行事。換句話說,如果你假設人的行爲是理性的,那你就註定要不斷碰壁失敗。
然而不按牌理出牌,並不代表我們就無法預測人的行爲。只不過它所依循的準則,會比純粹以理性爲基礎複雜一點。就像學母語一樣,絕大部分的這些準則我們其實已經自動習得-可是人是無法一概而論的。如果你天生對人就欠缺敏銳細緻的感覺,那你得好好特別加強「人性」這門課。我建議每個剛進入職場的人,都去讀讀社會心理學的教科書。
即使毫不間斷,這本書還是得花上你四星期的時間來閱讀,但它會給你絕對值得的回報:你會對他人的動機和行爲,得到最重要的理解與判斷。而這不管在職場或在個人生活上,都會讓你一輩子受用無窮。此外,你也能建立起一種避免被人操縱的心理防火牆。你會較少落入廣告陷阱,並提早辨識出對手的談判策略。
請記住這點:我們人做事情的方式,其實經常很像律師-也就是先決定好立場(或許這樣說更恰當:我們的情緒、直覺和潛意識幫忙做了這一切),然後再找出相應的論點來支持它。
所以你得留意這種非理性的先入爲主之見,並且質疑自己的直覺。你愈早接受人並不理性(包括你自己)這個事實,就會愈懂得怎樣跟「人」和跟你自己相處。不接受人的不理性,就是不理智的行爲!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的《人生不踩雷的藝術:52個如何避免毀掉人生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