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迎接餐飲淡季?行業人士:淡季年年有,修煉“內功”、堅持創造長期價值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週,國慶假期餐飲大盤表現超預期。假期前6天,海底撈全國超1300家門店共計接待顧客超1000萬人次,截至10月7日,全國海底撈外賣訂單量環比節前銷量增長超60%;呷哺呷哺假期整體客流量同比增長14.8%;喜茶國慶期間多家門店銷量增幅超600%。

即使國慶期間生意火爆,不少從業者今也擔憂,接下來的行業淡季影響門店生意。對此,有行業人士認爲,餐飲是典型的淡旺季行業,每年受節假日影響較爲明顯,淡旺季每年都有。

對於應對餐飲淡季,“柴大官人聊品牌”主理人柴園也發表了看法:“當前餐飲行業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從事餐飲的人越來越多,對本質的關注越來越少,但出去吃飯這件事情本身並沒有發生變化,只不過現在給消費者的選擇太多了,傳統的營銷方式、推廣方式以及經營方式正在失效。”

他認爲,要成爲顧客的首選,要成爲所在區域或街道上某一品類的代表,否則就會埋沒在茫茫多的大小飯店之中,需要把品牌和門店產品的特點挖掘得更鮮明一些,直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餐廳在服務和定位這兩方面,要考慮 “具體” 這兩個字。另一方面,餐飲人要修煉“內功”,堅持創造長期價值,追逐風口雖可能獲得短暫成功,但內功不紮實無法應對波動。

紅餐創始人樊寧也表示,餐飲行業歷史悠久,不可能出現完全嶄新的需求,所有新需求、新形勢都是在以往的基礎上迭代,或者在技術層面上有一些新的變化,因此餐飲人不必懼怕。

此前,在第四屆中國餐飲品牌節上,西貝餐飲創始人、董事長賈國龍也曾表示,餐飲想要有較好的生存能力,“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練內功,從潮頭退下的根本原因,是基本功不行,手藝不精。”

今年以來,轉型餐飲行業成爲許多外行人的新選擇,業內涌現出大批入局者,餐飲市場趨於飽和。

根據天眼查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餐飲相關企業新註冊量達到134.7萬家,註銷、吊銷量達到105.6萬家。這意味着,新成立餐飲企業數量仍大於關閉數量,行業供給繼續增加。

番茄資本的一項最新統計顯示,火鍋門店在營業的約爲 51.3 萬家,但開關店比接近 1:1,新開門店一年存活率僅58%,機會背後更多是殘酷現實。

競爭白熱化使得市場對餐企專業度的要求更高。賈國龍近期在視頻號上公開稱:“中國的餐飲行業一直往上走,原來業餘選手也都能活,未來可能業餘選手還真上不了場,餐飲比拼的就是專業。”

西貝副總裁宋宣也提出,當下餐飲競爭之激烈程度超乎想象,餐飲頭部品牌表現較好的原因在於基本功紮實,底層品牌流動性大,是由於門檻在不斷提高,行業對做出高質量產品及服務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在這個時代,把事情做得更深入、更具體,同時具備更高的品質與質量,顯得至關重要。”

近日,《經濟日報》的評論指出,餐飲淡季也是賽季,餐飲企業要練好線上線下全場景經營基本功。應積極探索發展“數字+餐飲”,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及智能設備的研發與應用來降低管理成本;迎合消費者“性價比”新需求,適時加強與直播、電商、社交點評等平臺合作,拓展線上消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