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蛋白質檢測快、早、準 癌症檢測利器

醫界檢驗技術日新月異,由中研院陳玉如和清大林俊成教授所組成的團隊,研究出獨創技術奈米質譜法,可以精準的抓取血液中標的蛋白質,再用高階質譜儀分析出蛋白質不同的異構體,以檢測出病患罹腸胃癌的風險值,該新穎檢測技術稱爲「SAA蛋白質檢測技術」。

日前臺大醫院發表以糞便潛血篩檢作爲胃癌、大腸癌二合一篩檢法的新型防治模式,是一舉二得的檢驗方式,確時提高了民衆的參與率;其實,胃癌及大腸癌的發現主要系以侵入式鏡檢爲主,而初期研判分別以碳13胃幽門桿菌呼氣檢查及糞便潛血反應作爲依據;然,幽門桿菌雖作爲胃癌主要依據之一,但其質與量的多寡纔是關鍵,並不能因檢查出有胃幽就確定胃癌產生,同理糞便潛血反應雖是作爲大腸癌的初期指標,大腸癌目前成因不明,且實務上,有發現到大都中晚期。事實上,檢查的最大意義在於癌症發生初期即要能檢測出來,因爲此時的預防及防治最有效,治癒率及生存率也最高。

甫於全國特約醫院、健檢中心及檢驗所上架的「SAA蛋白質檢測技術」,可將早期胃癌、大腸直腸癌發現率提升到85%以上;關鍵因素在於腸胃癌癌變前期即可偵測出來,也就是在癌變因子出現但尚未形成癌腫瘤的空窗期即能透過該技術發覺。「SAA蛋白質檢測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快、早、準」;「快」即是免空腹、免清腸、免麻醉、抽血檢驗即可,「早」是可偵測到2期以前的癌症病徵,「準」則是準確率達85%以上;這些是與臺大、中山醫、成大、高醫、高雄榮總、高雄長庚、安南等醫院合作進行2,500例人體臨牀後的建模數據,並分別確認出低、中、高風險患者。

其實,早在2016年,美國希望癌症能有效的治療,推出癌症登月計劃,臺灣也受邀約,而臺灣計劃主持人陳玉如,也就是「SAA蛋白質檢測技術」原創人;陳玉如是連二屆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得主,也是前任世界人類蛋白體組織(HUPO)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