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連冠”“滿堂紅”是怎樣實現的 對《去有風的地方》屢獲殊榮的解讀
(原標題:“三連冠”“滿堂紅”是怎樣實現的 對《去有風的地方》屢獲殊榮的解讀)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表彰決定,對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組織工作先進單位和優秀作品進行表彰。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華策影視集團立足雲南聯合自創原創主創的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脫穎而出,榜上有名。至此,這部先後斬獲第34屆電視劇“飛天獎”、第32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的雲南作品,取得三獎連冠“滿堂紅”佳績,實現了雲南影視作品的歷史性新突破。
《去有風的地方》憑啥“三連冠”“滿堂紅”?通過對雲南省委宣傳部文藝創作中心(省文明實踐促進中心)、華策影視集團及有關專家學者的採訪,記者看到了這部電視劇創造雲南文藝高原新高度的實力與理由。
重大主題巧妙表達
積極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藝術化表達——這是衆多專家學者和廣大觀衆對《去有風的地方》給出的一致評價。大家認爲,該劇詩意地展現了溫情恬靜的當代鄉村生活,生動鮮活地闡釋了讓人嚮往的鄉愁,將“都市和鄉村、出走和迴歸”這一時代思辨巧妙拆解在“田園生活流”中,爲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的文化創作提供了新思路。
“《去有風的地方》將田園治癒融入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中,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當代青年在時代洪流中充滿正能量的心路歷程,不僅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響應,更是對當代青年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度挖掘和藝術呈現,表達出鄉土中國獨有的治癒力量。”華策影視集團副總編輯賈堯說,“該劇與時代同頻共振,獲得良好傳播效應,講好了雲南的過去和現在、奮鬥與發展的故事,給人溫暖,引人思考,溫潤人心。”
有專家認爲,當下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創作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國家戰略用青春化、輕盈化、國際化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就需要對國家的戰略佈局有深刻認知,對當下社會有敏銳感知,以及對年輕人的接受方式有充分了解,再用相對國際化的方式進行呈現。而如何抓住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齡層的受衆羣體,特別是年輕人對文化價值的吸收就成爲關鍵。不容忽視的是,現在的年輕人,尤其Z世代羣體,不大喜歡生硬、說教的表達方式,只有把握住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點和價值曲線,能夠用觸動、感動、治癒的方式進行講述,才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對此,《去有風的地方》主創團隊有着清醒認識。聚焦年輕人這一羣體,以青春抒寫的方式,打造鄉村振興的輕盈表達,體現青春價值與時代精神的交融——成爲該劇的落腳點。
策劃與製作的過程頗具匠心,這是該劇成功的又一個因素。《去有風的地方》要講一個“迴歸家鄉田園”、溫暖治癒的故事,而如何實現療愈人心,把大理這座城最美的風景、最文藝的調性展現出來便顯得尤爲重要。爲此,主創團隊在籌備階段跑遍了大理州的各個角落,把全州的美景匯聚成了劇中雲苗村的美景,比如有風小院落在鳳陽邑村,有風小館在沙溪古鎮,馬場在雲龍縣,電商倉庫在劍川縣等。每個取景都有非常細緻和深層次的考慮。
“以全劇最重要的主場景——有風小院爲例,爲了能體現傳統文化的韻味和美,我們跑遍了大理所有的古村落堪景,希望這個村落相對完整、有層次,最後選擇鳳陽邑村的原因是:鳳陽邑村古老的白族民居保存較爲完好,古樸而有韻味,村裡有一段滇藏茶馬古道,是南詔最早的城池太和城所在地,既有文化底蘊,又有鏡頭美感,於是我們選擇了鳳陽邑,精心設計搭建了有風小院。”賈堯說,“我還記得劇組第一次到鳳陽邑村的時候,村子每天的遊客不超過10人,現在每天遊客成千上萬,村民們都變成了老闆,古村落通過影視文化的流量轉化實現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記者的一次採訪經歷,也印證了賈堯的話。今年國慶節前夕,記者來到大理市鳳陽邑村有風小院採訪,在拍攝劉亦菲手捧一束粉紅玫瑰劇照的地方,只見前來這裡打卡拍照的女孩絡繹不絕,一樣的造型、一樣的粉紅玫瑰……不能不讓人感嘆這部劇巨大的影響力。而在有風小院的周邊,咖啡館、小酒吧、民宿、書店、扎染店、餐館等星羅棋佈,遊客熙熙攘攘。
據統計,該劇2023年1月播出後,同年春節假日期間,雲南旅遊人次排列全國第二;旅遊收入384億元,位列全國第一;大理成爲全國滿房率排名第一的城市,鳳陽邑、有風小院、沙溪、大理古城等成爲國內最熱旅遊景點之一,真正實現了一部劇帶“火”一座城。
專家學者紛紛點贊
2024年4月13日,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主任趙彤,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人民日報》文藝部理論評論編輯室副主編任姍姍,《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編輯牛夢笛,北京市廣播影視協會理事長李米莉,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中國電視》高級編輯李躍森,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鬍傑等專家,在北京對《去有風的地方》進行深入研討,給予該劇“傳播最廣泛、影響最大面、療愈最溫暖、流行最時尚、受衆最青春、出圈最爆款、魅力最長效”的高度評價,並定位該劇爲“中國溫暖現實主義題材的標杆作品”,讓世界人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看到了新時代中國人民欣欣向榮的生活風貌。
李京盛認爲,《去有風的地方》是名副其實的“溫暖現實主義”的代表作。該劇讓田園愛情劇走向現實,不僅聚焦於個人情感的療愈,更深層次地探討了現代人在快節奏生活中的心靈歸宿問題,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尹鴻認爲,該劇以獨到的視角和精緻的敘事,向世界展示了雲南的自然美景、地域文化,成功將“中國故事”推向國際舞臺。任姍姍認爲,該劇做到了迴歸生活、觀照現實、療愈身心。作品展現出當代青年羣體的多元圖鑑,每個角色身上都帶有現代人的真實縮影,讓正在尋找內心自愈和人生方向的觀衆,找到修繕自我的空間,擁有重新出發的勇氣。牛夢笛認爲,該劇以偶像劇的浪漫、風光片的質感和生活流的煙火氣,吸引了大量年輕觀衆的關注。該劇在青春敘事裡集中筆墨抒寫蓬勃的創造力、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用浪漫的筆法書寫奮鬥的主題。
李米莉認爲,該劇通過精準的市場營銷策略和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成功突破傳統影視圈層,成爲全民熱議的爆款劇集。“總要去一趟有風的地方”等相關話題席捲各大社交平臺,鮮花餅、乳扇、諾鄧火腿等劇中美食熱銷,白族扎染、劍川木雕等非遺文化被熟知,劉亦菲款披肩等旅遊產品熱銷。戴清認爲,該劇通過高清攝影技術和精心設計的場景佈置,全方位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李躍森認爲,該劇將文化和旅遊元素融入劇情,充分展現了雲南鄉村極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建築、服飾、地方小吃和非遺文化等,爲故事的發生創造了極具詩意的展現空間,傳播了“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美好生活方式,帶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興起。胡杰認爲,該劇以沉浸式“慢表達”,倡導了一種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與當今社會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潮流不謀而合。這種田園治癒的慢風格在近些年的影視劇作品中並不多見,它在某種意義上與鄉土社會的生活節奏、主角心理漸變過程同頻共振。
收視率與影響力齊頭並進
省委宣傳部文藝創作中心(省文明實踐促進中心)向記者提供的一組數據,彰顯了《去有風的地方》巨大的影響力——
在國內的播出數字——從2023年1月3日開播以來,《去有風的地方》相繼在湖南衛視、芒果TV、深圳衛視等7家衛視播出;在河北、浙江、安徽等11個省級地面頻道播出。
在海外的播出數字——目前該劇已在海外20個平臺播出。劇集發行到泰國、新加坡及歐美的多個國家和地區,以英語、西語等6個語種在海外播出,覆蓋全球225個國家及地區。《紐約時報》評選出的2023年100部優秀國際劇目中,《去有風的地方》是唯一一部中國作品。
收視率與影響力的數字——從收視情況看,開播以來,該劇多平臺登頂,權威榜單強勢領跑,全劇在CSM全國網平均收視率0.76、份額3.78%,CSM64城平均收視率2.36、份額9.67%,CVB(中國視聽大數據)平均收視率0.45、份額1.83%;三網均排名省級衛視第1,在大屏端觸達觀衆規模1.5億,在全平臺收穫多榜熱搜熱議,並獲得海內外權威盛讚。
不光是收視率與影響力創下佳績,《去有風的地方》獲得的衆多獎項,也凸顯了該劇的不同凡響——
該劇開播後三個月,成爲湖南衛視黃金劇場收視冠軍,入選2022年國內旅遊宣傳推廣優秀案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3中國劇集精選,獲第十七屆小康電視節目工程優秀電視劇、首批100個“長三角人文經濟典型案例”、第七屆《中國影視藍皮書》“2023年度中國十大影響力電視劇”等;開播後一年,該劇獲人民日報、環球時報“時代旋律•家國情懷——環球影視文化傳播高峰論壇”暨年度推優“年度優秀劇集”,國家廣電總局主管雜誌《綜藝報》發佈“2023綜藝報年度影響力”榜單“年度劇集”,《2023中國電視劇報告——競放國劇力量》2023年優秀國產電視劇等。
此後,該劇在海內外仍源源不斷地獲獎:獲第十八屆首爾國際電視劇大賞最佳劇集,第十四屆澳門國際電視節“金蓮花獎”、“最佳電視劇獎”,第二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全球數貿會先鋒獎;入選越南“2023年上半年最好的中國電視劇”、金磚國家電視臺“電視中國劇場”開播活動等。
猶如一股清新的風,《去有風的地方》憑着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吹”遍了全國乃至全球的熒屏,成爲繼電影《五朵金花》之後,雲南文化傳播最廣、影響力最大的作品之一,爲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積極貢獻。
雲南網記者 張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