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獨居嬤失眠半年是「憂鬱」 5症狀若符合該就醫

喪偶獨居嬤失眠半年是「憂鬱」,5症狀若符合該就醫。(圖/示意圖記者李康毓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一名74歲的陳媽媽,喪偶後獨居半年,卻出現全身無力、憂鬱、心情煩悶起伏、提不起勁、胸悶頭痛、無胃口體重一直減輕、失眠、全身不對勁、整天躺牀胡思亂想、不想出門等症狀,兒女也發覺性格和以往大不相同。經醫師瞭解評估,診斷爲重度憂鬱症,給予藥物心理治療

憂鬱症被WHO列爲21世紀引起人們失能及早逝的第二位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由於臺灣逐漸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根據統計,女性老年人重度憂鬱症的終生盛行率爲約爲1/5,男性則爲1/10。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臺灣高齡化及少子化影響,獨居老人問題日益增多,老人與子女同住比例逐年下降。獨居老人普遍會擔心在發生意外時,無人能及時給予幫忙,且寧可孤單獨自生活,也不願意到安養院居住,因此容易感到消極絕望。

引發老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包括老年、獨居、女性、生病中風、不良於行、喪偶、親近親友過世、經濟問題、空巢、親子關係不合、家有重病人士須照顧、失智症、有憂鬱症病史等。施佳佐說,憂鬱症的9項主要症狀情緒低落、缺乏興趣、睡眠、食慾改變、動作遲緩、疲倦、自責、自殺的意念以及注意力難以集中等。若9項中有5項符合,就達到憂鬱症的診斷標準。

▲獨居老人寧可孤單獨自生活,也不願意到安養院居住,因此容易感到消極絕望。(圖/示意圖/記者李康毓攝)

施佳佐說明,治療主要使用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會由劑量副作用較少的藥物先用,視病情調整藥物種類及劑量,通常至少要4-8星期才能看到效果;同時配合心理治療可以協助抗憂鬱藥物達到更佳的改善,及預防憂鬱症的復發。此外,家人一起努力及協助也是相當重要的。

陳媽媽全家人的努力及協助,配合門診規律治療,逐漸恢復笑顏,走出憂鬱,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恢復以往活力原本性格,開始擔任志工、參與宗教團體活動。

母親節即將到來,施佳佐說,母親節除了物質上的禮物,更別忘了關心媽媽的心情。獨居媽媽普遍的需求是子女的電話問安家庭歸屬感親情、安定感、被尊重的感覺。平時兒女將自己身體工作家庭照顧好,不讓父母操心;陪父母出國,有時不如陪父母就醫來的貼心;與其送父母高檔禮物,不如多花心思及時間陪伴;陪伴時態度,以不違逆父母,減少爭吵爲首要,即使彼此不見得意見一致,仍期望相處融洽。

最後施佳佐提醒,社會生活型態的轉變,使得獨居的老媽媽越來越多,平時除了關心媽媽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要注意。當憂鬱悄悄找上媽媽時,治療需要全家人一起努力,從生活環境互動一併改善早期發現憂鬱症,早期治療,可以控制病程,防範因憂鬱增加失能指數,更可做好自殺防治。當察覺媽媽行爲情緒與過去不同時,可以參考「就醫四絕招」,儘早帶媽媽就醫。

憂鬱症無病識感「協助就醫」四絕招:

1. 不要直說「要掛精神科」,可以身體症狀爲切入點,如有失眠緊張,建議看失眠科拿藥緩解症狀。2. 先和母親平時有在看病且信任內外科或家醫科醫師事先私下溝通,由該醫師建議轉診身心科評估,母親較容易接受。3. 協助母親做全身健康檢查,如有異常即可藉此機會請精神科醫師評估治療。4. 子女可至精神科門診詢問如何幫助母親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