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思明區檢察院:推進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5月20日訊 廈門市思明區是一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以不到廈門全市百分之五的土地,承載全市五分之一的人口,貢獻全市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如何築牢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治屏障?
2011年起,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檢察院集中管轄全市涉知識產權刑事一審案件。該院積累了十餘年司法實踐經驗,踐行打擊預防並舉、治罪治理並重理念,以精細化辦案、專業化借智、多元化服務爲路徑,形成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模式,全力守護科技創新,不斷提升知識產權檢察工作現代化水平。
匯聚協同保護合力
“這起案件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廈門較爲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以及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3月12日,華爲中國區品牌保護總監張倫一行專程來到思明區檢察院,贈送了一塊寫着“秉公辦案 司法爲民”牌匾,感謝該院在辦理一起製造銷售假冒華爲光貓及光貓外殼案的過程中,依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維護商標權利人權利的積極作爲。
“隨着犯罪手段的翻新,隱蔽性更強,維權更難,侵犯商標行爲已經出現了去除外觀商標但仍使用權利人軟件、不使用外觀商標而使用電子標籤等新類型行爲。”此行中,該企業向思明區檢察院表達了長期受“二手翻新”行爲困擾的“心病”:銷售“二手翻新”電子產品侵權嗎?
對此,承辦檢察官表示,“合法翻新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其中一個方面,但與侵權違法犯罪行爲之間應有明確的法律‘紅線’。”此前,思明區檢察院也曾辦理了一起“吳某某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案”。該院在審查時發現,“二手翻新”屬於回收利用或侵權行爲,原鑑定意見未能明確。
爲補強這份事關罪與非罪的關鍵證據,檢察官多次走訪相關機構與企業,邀請專業機械工程師現場拆解,並結合專家意見審查判斷全案。“‘二手翻新’工礦自動化產品爲多種廢舊零件和雜牌產品拼裝而成,並不具備其宣稱的原裝正品的功能,屬於實質上的假冒行爲。”綜合全案證據,結合專家意見,檢察院對吳某某提起公訴。
除了在個案中借力借智,思明區檢察院更着力於建立常態化協同保護機制,構建“大保護”格局。該院與廈門市6個區的市場監督管理局以及廈門市知識產權發展保護中心等7家單位,會籤《強化知識產權協同保護合作框架協議》,在常態化聯絡與信息共享、辦案協作與業務支持、聯合調研與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聘任市場監管部門專業人員擔任檢察官助理,以共享專家諮詢庫和技術調查官資源等方式,促進雙向支持,形成保護合力。
提高檢察產品附加值
把創新創造的好苗子留下來引進來,不能只抓田間地裡的蟲子,根本是解決土壤問題。如何助力培育創業熱土?思明區檢察院以實踐作答:不止於辦案,而要把檢察保護的鏈條往前伸、向後延。
“隨着現代技術的發展,在傳統田間鑑定的基礎上,補充開展DNA基因測序對比,以更加準確認定農作物品種差異,滿足新形勢下司法保護需求。”去年4月,思明區檢察院檢察官與廈門市翔安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就一起在辦的假冒僞劣種子案舉行現場研討,檢察官提出了補強鑑定的意見。
爲了暢通與有關行政部門的信息交流渠道,思明區檢察院主動上門問需問計,共商支持配合農資打假工作舉措。農戶代表也受邀參與,爲檢察機關開展個案預防和行業治理獻策獻力。此前,檢察官走訪了廈門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等專業院校及研究機構,調研農作物品種差異鑑定方法,結合近年來的典型案例,爲守護種子安全尋求更優解。
檢察官介紹,通過梳理總結生產、銷售僞劣種子類犯罪中的審查堵點,思明區檢察院敏感洞察涉種業知識產權案鑑定難的共性問題,積極開展司法保護調研,形成類案辦理、治理經驗,爲促進農業發展、維護農民權益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撐,服務新時代“三農”工作。
從農作物種子,到軟件和信息技術,再到機械製造商業秘密,檢察之力守護着不同產業的“芯片”。
近年來,“金磚創新基地”落地、“金雞百花”落戶,多項“金字招牌”爲廈門這座城市加碼加力,也給檢察機關提供更優更實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加擔加壓。思明區檢察院主動靠前服務“金磚創新基地”、海絲中央法務區、軟件園等企業聚集區,積極參與搭建廈門軟件園SAC戰略企業聯盟、CBD法務講堂等平臺,通過提供定製化、菜單式法律服務惠企助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