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加強縣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平穩應對小學入學高峰後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學
近日,山東省教育廳官網刊發了多則對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提出建議、提案的答覆。其中,爲應對學齡人口變化,省教育廳在多則答覆中披露了其在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所作的相應規劃安排。
山東省教育廳在對省人大代表提出《關於加強縣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建議》的答覆中提到,省教育廳將科學優化城鄉學校佈局規劃。建立與常住人口相協調的義務教育服務供給機制,以縣爲單位,及時優化調整中小學佈局規劃。在今明兩年平穩應對小學入學高峰後,強化班額標準化建設,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學。在解決學生交通、食宿、午休等基本條件基礎上,穩妥撤併鄉村“小、散、弱”學校。
針對山東省人大代表提出《關於解決“大校額”問題的建議》,省教育廳在答覆中表示,省教育廳將強化城鎮學位資源供給。科學測算學齡人口變動趨勢,建立與學齡人口變動相適應的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指導各地嚴格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城鎮居住區配套教育設施規劃建設的意見》要求,堅持規劃先行、優先配套的原則,科學規劃建設中小學校,補齊義務教育學位資源缺口。在每年度中小學辦學條件改善資金中,安排一定預算對各地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建設予以支持。
而在答覆山東省政協委員提出《關於應對學齡人口變化優化教育佈局的建議的提案》時,省教育廳透露,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幼兒園22464所,在園幼兒307.24萬人;義務教育學校11981所,在校生1212.4萬人。受生育政策調整影響,2023年全省小學入學新生及在校生達到了最高峰,隨後逐年下降;初中新生及在校生將分別於2028年(五四學制)、2029年(六三學制)迎來最高峰,隨後逐年下降。
山東省教育廳從四個方面介紹了近年來如何應對學齡人口變化帶來教育資源配置挑戰:
建立學位分析預警機制。每年度組織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會同公安、衛健等部門,根據出生人口、流動人口及現有學位總量,分城鄉、分學段對學位供給情況進行分析,對存在缺口縣(市、區)進行預警通報,提前組織學位供給研判及應對。爲積極應對入學高峰,先後組織多輪數據比對、入戶調查,進行招生模擬演練,指導地方提前進行資源佈局。利用大數據手段對學齡人口進行調研摸底,在利用中小學學籍平臺即時掌握各學校在讀中小學生數據的基礎上,所有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全網辦”“零證明”,爲及時掌握入學數據提供了信息化支撐。
分類規劃學校建設佈局。着眼於建立與常住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逐縣(市、區)組織編制了中小學幼兒園十年佈局規劃(2019-2030年),並保持動態調整。在城鎮,省政府出臺《山東省城鎮居住區配套教育設施規劃建設意見》,督促市縣兩級教育部門全部進入同級“城鄉規劃委員會”,落實教育配套設施與城鎮居住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竣工、同步交付”要求,防止入學難問題反彈。在鄉村,省教育廳等7部門出臺《優化鄉村中小學幼兒園佈局的指導意見》,以羣衆滿意爲前提規範鄉村中小學撤併程序,統籌考慮適齡兒童教育培養、就近入學、鄉村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功能發揮、城鄉經濟社會未來發展形態等因素,立足長遠、科學調整鄉村學校佈局,既防止出現新的“空心校”,又防止鄉村小學“盲目撤併”和初中學校“貿然進城”,避免單純追求經濟效益。每個鄉鎮至少保留並辦好1所初中,完善午餐、校車等配套條件,防止和糾正盲目撤併鄉村學校行爲。
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堅持標準引領,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省教育廳等6部門修訂《山東省普通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堅持縣域統籌、均衡發展和差異指導的原則,明確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要求。實施強校擴優行動,縮小校際發展差距,以優質學校爲核心,廣泛建立以城帶鄉、以強帶弱工作機制,建立學校發展共同體3678個,義務教育學校覆蓋率達到85.3%,迅速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推動城鄉一體發展,縮小城鄉辦學差距,大力推進全國唯一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建設,深化鄉村教育改革,創新實施教育強鎮築基行動、實施幼兒園鎮村一體化管理改革,有效提振鄉村羣衆教育信心,穩定鄉村生源,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教育服務支撐。
探索學前教育下探延伸服務。爲應對出生人口急劇下滑,充分運用現有閒置資源,更好地服務人民羣衆托育需求,省教育廳會同省委編辦、省衛生健康委聯合開展專題調研,並將調研報告呈省領導審籤。面對當前學前教育發展形勢,一方面,我們切實抓住學前教育發展機遇窗口期,不斷優化班額配置,提升教職工業務能力素質,大力推進“公辦率”“優質率”,促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另一方面,積極研究相應配套政策,鼓勵支持幼兒園在滿足普及、安全、優質基礎上,有閒置教室和教師資源的,開始招收2週歲以上3週歲以下嬰幼兒,提供保育教育服務。
山東省教育廳強調,應對學齡人口變化對教育資源配置的挑戰,需要戰略思維、國際視野和發展眼光,需要防範簡單武斷的測算分析和資源調整,應納入教育強省建設大局予以統籌謀劃,需要各級黨委政府提高科學認識、強化資源統籌、凝聚強大合力,積極應對學齡人口變動背景下的資源佈局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