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馮守娥走了 兩岸冬去春回?(張鈞凱)

白色恐怖受難者馮守娥生前靠着《度過這冷的冬天》這首歌,安慰和激勵自己度過人生的冬天。圖爲馮守娥、陳明忠夫婦。(感謝前輩女兒陳志平與女婿陳建仲提供)

9月3日,颱風爲臺灣帶來了風風雨雨,如同眼下臺海關係風急浪高。9月3日還是幾乎被遺忘的抗日戰爭勝利77週年,就在這一天上午,一位英勇堅毅的臺灣女性告別式在上海舉行。

她是馮守娥,1950年代白色恐怖因「蘭陽地區工委會案」繫獄十年,哥哥馮錦𪸩被槍決,夫婿陳明忠兩度坐牢共21年。馮守娥既是政治受難人,也是政治受難人家屬,而她的女性身分,作爲女兒、妹妹、妻子、母親等多重角色展現出來的溫柔與堅持,爲了家國理想信念而犧牲的無悔精神,更令人感佩。

在主流的「轉型正義」史觀下,兩岸成了在歷史和政治上都「互不隸屬」的「兩國」,「白色恐怖」的敘事也成了兼具苦痛和浪漫想像的「致自由」。不過馮守娥的生命史,卻爲臺灣重新理解歷史與現實打開了一扇窗。

1930年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出生於宜蘭的馮守娥,求學期間深刻感受到民族差別待遇,以及女性生活生存不易。受到父親、兄長,以及光復之後來自中國大陸年輕開明教師的影響,馮守娥在近代中國歷史、社會思潮、婦女地位與男女平等等問題得到了啓蒙。

出獄後她與陳明忠結爲人生伴侶,都經歷過日據的兩人,體認到自己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深信着「爲了爭取民主而公平的社會,以及平等而和平的世界」的理念,爲兩個女兒取名爲「志民」與「志平」。1976年陳明忠二度被捕,馮守娥帶着幼女展開艱辛援救,靠着教日文與翻譯爲生,得到經過保釣運動洗禮的海外臺港留學生界支持,集資在《紐約時報》頭版刊登「反對政治迫害 立即釋放陳明忠」的聲援廣告。2019年陳明忠逝世,馬英九還回憶了當年他在陳明忠爭取保外就醫過程中穿針引線的角色。

雖然經歷了政治囹圄的黑暗日子,馮守娥、陳明忠與他們的「老同學」們仍不改其志,投身到黨外民主運動,同時站在臺灣社會改革和兩岸和平統一運動的第一線。2005年2月27日陳明忠受國民黨邀請於二二八紀念會上演講,呼籲兩岸和解,促成了連戰訪問北京的「破冰之旅」。

馮守娥亦不落人後,68歲時赴韓國參加第二屆「東亞和平人權國際學術大會」,發表題爲「臺灣白色恐怖與女性」的報告,她在結論中特別提到要解決臺灣社會的白色恐怖陰影,「真正的治本之道,應是在早日結束兩岸分裂與對立狀態」。72歲時又投入原住民歷史正義的「還我祖靈」運動,與高金素梅等人前往日本靖國神社抗議,擔任翻譯協助發起訴訟,要求日方將靖國神社中與二戰戰犯合祀的臺灣原住民牌位移出。

馮守娥的告別式上,會場輓聯如此評價其一生:「反殖民反壓迫中國人民的英勇戰士,愛國家愛鄉土社會主義的忠實信徒」。她生前在接受學者訪談時,也曾透露過她與陳明忠有着共同理想:「民主統一走向富強,愛國愛鄉改造社會,死而後已」。臺灣社會於今對於兩岸未來有着紛雜多元的聲音,但馮守娥說過,她希望「兩岸不只要現階段和平,還必須永遠和平,兩岸不僅現在不要打仗,還必須永遠沒有戰爭」──這應該是臺灣不同政治光譜難能可貴的共識。

馮守娥和「老同學」們曲折一生的信仰與追求,不僅給了人們抽離政治濾鏡重新思索白色恐怖歷史的機會,更給了人們重新摸索如何做到「永遠和平」的省思線索。馮守娥生前靠着《度過這冷的冬天》這首歌,安慰和激勵自己度過人生的冬天,其中有一段歌詞是這樣的:「度過這冷的冬天,春天就要到人間」。當衆人在看過受難人故事改編的影視作品而心生不捨、熱淚盈眶時,不妨可以往歷史深處再走進一步,和他們一樣勇敢地直面兩岸如何從顛躓走向和解。「度過兩岸的冬天,春天就要到人間」。

(作者爲《香港01》駐臺首席記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