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喚回國人集體記憶與國族共榮價值(林芳志)
可悲的是,一個國家竟指稱自己會亡國,才能得以生存,實在是天大的笑話。可惜的是,昔日那份堅毅不屈,形塑出的刻苦耐勞;熱血拚命不失人情的溫存可愛,獨有的臺灣精神也漸漸遺失。(圖/總統府提供)
十月十日是中華民國國慶。一百一十年來歷經了許多的風風雨雨和喜怒哀樂,回顧我國政治史,臺灣經歷了戒嚴威權統治,解嚴後的政權過度,政治現代化後七次修憲、三次的政黨輪替,以及無數的地方選舉。
時至今日,我們得以慶祝中華民國國慶,是一百一十年前國父孫中山領導武昌起義,一連串流血流淚的革命運動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秦朝來共2132年的帝制,開啓民主共和新紀元,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的結果。
而真正轉型爲民主政體後的我們,在這片土地享有一切的權利,並非只看作是國民黨解嚴讓步的功勞,也非黨外時期民進黨的勝利,而是朝野合作下共同努力的結果。
但這份和諧,如今被執政黨迫害得體無完膚,他們忘了人民期待要的是什麼,只想着如何把持權力的核心,找不回國家的方向。雖然筆者以爲國家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模糊、曖昧不明的,清晰的總是人民對於「政府」在這片土地上所擘畫關於未來藍圖的想像。但這份被支配的圖像,背後又是建構在不同的想像共同體上,所以間接導引出我羣與他者的敵我意識。
即便如此,在這一百一十年來所經歷的風雨飄搖,我們終究還是挺住了,這都歸功於先烈們勇往直前爲了民族理想奮鬥的努力,以及後輩們熱血拚命所創造的世代奇蹟。
前者所代表的是國家形成之初,在制度建構下得以順暢發展的「中華民國價值」;後者彰顯的是國家發展茁壯後,爭取人民福祉以及面臨國家是否進行新典範轉型的「臺灣價值」。兩者的故事都是功不可沒,值得被記錄下來的記憶。
但這份記憶現在變爲一種獨有的語意霸權,尤其在科技解封后,社羣媒體取代了大衆媒體,原先期望的互動交流被同溫層取代,我們阻隔了雙耳,不願聆聽只是急着說話。追求的不再是共同的集體記憶,而是自以爲是的專屬回憶。
上述現象放在對兩岸的談話更是明顯。從馬英九時代主張的不統不獨不武,蔡英文總統的對等、和平、民主、對話,乃至於朱立倫的求同尊異,賴清德的務實臺獨,其實都試圖利用語意論境來搶奪認同。
但回到這片土地,爲何短短在幾年內,國族的集體記憶被不同世代齧咬得如此不堪?筆者就政黨政治來看,兩黨極化的濫觴固然是藍綠皆必須負起的責任,但就另個層次來看,人民對於國家社會的漠視,忽略事件前後脈絡,僅指望媒體提供一份高速、高效的資訊,但去脈絡化的敘事報導使我們的思維碎片化,不深入瞭解議題、選舉本身的意涵,不知所措地倉皇做決定,間接使得國家朝向失序。
就在這瀕臨絕境下,執政黨竟吹起亡國意識的號角,鼓譟選民以此作爲尋求國家意識的唯一路徑。可悲的是,一個國家竟指稱自己會亡國,才能得以生存,實在是天大的笑話。可惜的是,昔日那份堅毅不屈,形塑出的刻苦耐勞;熱血拚命不失人情的溫存可愛,獨有的臺灣精神也漸漸遺失。
亡國意識、政治極化不僅是危害國家正向發展的毒藥,也是一種逃避去正視臺灣民主化歷程,政治場域暴力鬥爭的原罪,更是弱化國人對於過去國家形成發展的歷程,使得國人對這個想像的共同體產生了畸形的歪斜。
對此,吾人主張,我們要喚回的是一份兼顧中華民國與臺灣共榮價值的國族意識。前者並非代表一味靠攏中共,而是追求一個政治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後者也非是臺灣獨立的躁進主張,而是後現代社會多元靈活的臺灣意識宣稱。當然這份理想,不僅僅只是政府獨自的工作,而必須是一種鑲嵌於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協力關係。
畢竟,吾人以爲身爲東方民族的我們,都要積極努力成爲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凝視,而非藉由一再地凝視西方找尋我們的東方價值。
總結以上,無論你所信仰的價值爲何,不容置喙的是中華民國爲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而臺灣的民主發展歷程也是華人社會有目共睹的典範。臺灣並非只有政黨政治的極化惡鬥,還有中華民國引以爲傲的民主自由。因此,在歷史的重要節點,我們要時時刻刻保持清醒,凝聚集體記憶找回國家,重回正確的道路。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國發所研究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