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成渝地區數字科普地圖正式發佈→
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成渝科普合作再“上新”
兩地攜手
從“新”出發
共築科普未來
12月10日,2024成渝雙城科普行活動在成都啓幕。活動上,成渝地區數字科普地圖正式上線,並舉行了弘揚科學家精神科普基地與學校簽約儀式以及“2024年成渝地區‘十佳’科普研學線路、課程”“2024年成渝地區‘十佳’科普研學基(營)地、導師”頒證儀式。中國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鄭念以《加強新時代科普能力建設的思考》爲題進行分享。
四川省科學技術廳二級巡視員高量,重慶市科學技術局二級巡視員陳桂中,成都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鋼出席活動並致辭。德陽市、眉山市、資陽市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同志,成渝兩地有關區市縣科技部門相關負責同志,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聯合會,重慶市科普基地聯合會,成都都市圈科普場館聯盟負責人,以及重慶、成都等80餘家科普基地的180餘名代表參加活動。
新動作——
成渝地區數字科普地圖上線
推動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齊飛,一直以來,成渝兩地秉承“一家親”,共同努力爲成渝兩地搭建起科普交流合作平臺,積極推動科普資源共通、科普活動共辦、科普品牌共建、科普人才共享,在標準制定、資源開放、人才交流、活動開展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據介紹,成都市近年來大力推動科普基地、科普活動、科普服務一體化協同發展。截至目前,建成市級以上科普基地達213家,展教面積超940萬平方米。近5年來,開展科技活動周及配套活動1200餘場次,超570萬人次參與,開展科普進校園、科普進社區、科技三下鄉等活動超1000場次,惠及民衆超500萬人次。
如何進一步深化成渝地區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活動上,重慶市科學技術局和成都市科學技術局聯合打造的成渝地區數字科普地圖正式上線。
據介紹,成渝地區數字科普地圖是首個通過信息化手段集中展示成渝兩地科普基地信息的數字產品,涵蓋成都市科普基地、重慶市科普基地。通過全面上線科普基地的展教內容、預約方式、活動信息,推動實現一站式科普服務。
市民可以登錄查看“科普地圖”,網址:
https://kp.cdkjfw.cn/popularizationMap/#/home
“成渝地區數字科普地圖的推出,將進一步整合成渝地區科普資源,促進科普資源開放共享,實現科普資源一圖盡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道。
新成果——
科普基地“牽手”中小學促合作
爲弘揚科學家精神,凝聚科技創新力量,推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落地見效,充分激發成渝兩地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現場,成渝兩地弘揚科學家精神科普基地分別與成渝兩地及德眉資中小學校簽署合作協議,搭建成渝及成都都市圈科普資源對接平臺,爲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培育科學精神提供有力支撐。
作爲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重慶自然博物館正利用館藏資源,通過打造百餘項特色課程、博物館奇妙夜和暑假週週樂等品牌活動,讓科普活動重體驗、重參與、重實踐。
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高碧春介紹道,本次與成都市鹽道街中學簽約,是博物館首次與省外的學校建立館校合作,一方面將利用博物館現有的各類展覽展陳資源,幫助科學精神“進校園”;另一方面將促進成渝雙城中小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通過開展科學講座、展覽展示、研學活動等,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探索創新科普形式。
“這種館校合作的形式有助於整合科普資源及師資力量,使雙方能夠發揮各自的優勢資源進行互補,用不同的方式共同助力中小學生科普教育。”高碧春說道。
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是全國唯一經袁隆平院士授權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學園區,也是全國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據國家雜交水稻成都分中心副主任、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技館館長劉金濤介紹,科學園結合袁隆平精神,通過開展公益活動月、世界糧食日等科普活動,將與農業相關的科研場景、生產場景變爲教學場景、體驗場景,使科普知識更加具象化、立體化,讓孩子們瞭解現代農業及智慧農業的發展方向,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
談及簽約內容,劉金濤透露,“本次我們與重慶市魯能巴蜀中學校簽約,將以傳承弘揚科學家精神爲契機,計劃攜手袁隆平院士的母校——西南大學,把成都和重慶的活動結合起來、融合發展,雙城聯動賦能科普。”
作爲此次簽約的學校之一,重慶市第八中學校是全國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首批13家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學校以及教育部首批科學教育實驗學校,在科學教育領域斬獲頗豐,榮獲“全國科普教育先進集體”等30餘項各級榮譽。
在校長卿知人看來,此次與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的簽約意義重大,是成渝地區科學教育資源整合的重要舉措。卿知人表示:“此次簽約的突出亮點在於構建起成都與重慶之間科技場館與學校順暢溝通的橋樑,有力促進了成渝雙城經濟圈在教育領域的深度交融,高度契合國家發展戰略佈局。”
談及後續合作規劃,卿知人透露,學校將與簽約方緊密協同,誠邀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等場館專家及知名科學家走進校園,開辦科普講座,着力培育學生的科學意識與探索能力,塑造科學家精神。此外,還將組織學生前往成渝地區各場館開展參觀、訪學及遊學活動,藉助社會實踐切實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新亮點——
2024成渝科普雙“十佳”發佈
近年來,成渝兩地的科普基地在科普能力提升、科普活動策劃開展等方面深耕細作,創新性地開展了一系列科普工作,各具特色,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活動現場對2024年成渝地區“十佳”科普研學線路、課程、基(營)地和導師進行了頒證。其中,“十佳”科普研學線路和課程包括“川鹽古道、科學啓迪智慧·科創築夢未來”“我爲熊貓栽竹子”等;“十佳”科普研學基(營)地和導師包括成都博物館、成都川菜博物館,重慶師範大學的付文博等。
成都浩海立方海洋公園副總經理唐海江手捧“十佳”研學路線授牌,十分激動。
“我們‘科技創新——尋根之旅’研學線路,獲得了這次‘十佳’研學線路的頒證,對成都浩海立方科普教育基地來說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對我們是極大的鼓舞,讓我們在推進科普工作上更有信心和幹勁,我們將以此爲契機,進一步加強科普設施建設,提升科普服務水平,創新科普形式和內容”。
據唐海江介紹,成都浩海立方海洋公園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室內海洋公園,有超3萬條珍稀海洋生物,種類達300餘種。海洋館自2014年組建科普教育團隊以來,已開發5個門類80多門課程。此次獲獎的研學線路是爲香港中小學生量身定製的高端科普研學線路,融合了成都特色景點和課程開發優勢。
對於成渝兩地科普資源共享,唐海江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成渝兩地科普資源豐富,地理位置相鄰,且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在科普工作方面各有特色。實現資源共享有助於提升兩地的科普能力,激發了民衆特別是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興趣,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爲成渝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就以成渝雙城科普活動爲例,以前各個科普場館主要在自己領域內進行探索,但經驗方面實際上有很多值得相互學習的地方。此類活動爲兩地搭建了交流平臺,希望通過聯合舉辦科普活動、共享科普資源和經驗、互派科普老師交流學習等方式,共同推動成渝地區科普事業的發展。”唐海江說道。
重慶郵電大學空間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依託學校豐富的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圍繞電子信息,在新一代通信技術、量子計算、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硬科技”科普,此次獲評2024年成渝地區“十佳”科普研學基(營)地。
重慶郵電大學空間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科普基地主任吳靜特別談到,基地在場館構建上,按照“通-感-傳-用”的主線,建設了未來通信館、智慧感知館、智慧通信館等,讓硬核科技可感知、可觸摸、可理解,公衆可以零距離感受科技魅力,“通過在科普平臺、科普團隊、科普作品輸出等領域持續發力,我們希望讓科技有趣又有料,不斷激發公衆科學興趣。基地近2年來,已接待2000餘名參觀者。”
加強成渝科普合作,基地已經在行動。吳靜介紹,基地已經與成都體育學院共建了智慧醫療科普基地,“我們還希望能夠與更多成都、四川地區的科普基地展開合作,在人才共享、課程開發、研學路線規劃等方面共同努力,爲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插上科普之翼。”
來源:成都科技
首發!這份全市最全“科普地圖”請收好